既然前一篇「不得不跪著看」的影片提到了Richilde Ouverture這首禁衛軍傳統名曲,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吧。
===
李希爾德序曲(Richilde Ouverture)這首替(法式)管樂團寫作的作品,是法國禁衛軍管樂團第四任樂長帕雷(Philippe Charles Gabriel Parès,任期1893~1910,另外Parès這個字的字尾「s」有人說不發音,有人說要發音,這裡先偷懶,使用不發音的譯名)特別為了拓展管樂團而創作出來的。
帕雷的輝煌生涯可以參照《光榮的法國禁衛軍樂團》的第34集、而他的改編作品以及原創作曲,則可以分別參照第35集、以及第36集,這裡就不贅述。其中,改編作品中最有名的就是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全曲、原創作品中比較有名的,就是李希爾德序曲了。
曲名標題的「李希爾德(Richilde)」其實是法國北部瓦隆先(Valenciennes)地區的中世紀女性領主名字,而帕雷率領禁衛軍樂團在1894年造訪瓦隆先舉行演奏活動時,就以當地著名歷史人物的李希爾德為題來寫作這首作品。瓦隆先在中世紀時隸屬於埃諾伯爵家(comté de Hainaut),而這位李希爾德女領主據說就嫁入了埃諾伯爵家。雖然查閱埃諾伯爵家的歷史後,可以確認這位女領主李希爾德傳說中的結婚對象波杜安四世(Baudouin IV)的確存在,但在波度安四世的多位王妃中,並未找到名為「李希爾德」的記載。另一方面,檢視中世紀法國卡佩王朝的家譜時,可以發現九世紀確實有一位名為李希爾德的公主存在。除此之外,古代歐洲似乎還有多位名為李希爾德的公主,由此可知,「李希爾德」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高貴公主之名。因此無論如何,「李希爾德」必然是一部取材自中世紀高貴女性事蹟的作品。
原曲是依照十九世紀末禁衛軍樂團的編制設計出來的,包含了薩氏號(Saxhorn)在內的若干現代幾乎不再使用的樂器(參照1897年禁衛軍樂團名單),因此現代的管樂團要直接依照原譜演出有其困難,因此日本作曲家建部知弘在1991年替這首曲子改編了適合現代管樂團的版本,因此經常在日本的管樂團音樂會或是音樂比賽中聽到這首序曲。
全曲是「序奏-A-B-A-B-終結部」的架構,也可以看成發展部精簡過、帶有序奏與終結部的奏鳴曲形式。
樂曲是在如霧般的弱奏和聲中,由法國號呈示出第一主題的片段,接著雙簧管與單簧管聲部以互相呼應的形式演奏出第二主題的片段,音樂由此展開。這兩個主題的片段互相交織組合,逐漸融合成一條旋律,並慢慢走向高潮。當旋律轉至雙簧管與中音薩氏管並漸漸平息下來後,樂曲進入快板的主部。
然後是由木管聲部演奏出降B小調的纖細上行音形第一主題,這個旋律既優美順暢又帶著如同出征般的勇敢氣勢。然後有緩慢下降的音型樂句回應,這上下行的樂句彼此拉鋸並讓樂曲越來越熱鬧。
當樂曲的氣勢與音量達頂點後,音樂逐漸減弱,隨後由長笛、單簧管、法國號演奏出第二主題。這是一條明朗且優雅的旋律,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而第二主題寫在第一主題的平行大調=降D大調上,並依照奏鳴曲式的典型風格推進。當第二主題推至高潮時,樂團全體齊奏出合唱般的段落,隨後音樂又逐漸沉靜下來。
然後在精簡的發展部之後樂曲走入再現部,降B小調的第一主題再度以原型再現,但接著出現的第二主題則轉到了降G大調再現。而終結部(Coda)轉到第一主題的同音主調=降B大調上,並巧妙運用與交織兩個主題,推向全曲的最高潮,然後以華麗的降B大調和聲結束。
如上所述,這首作品在本地或許不是那麼常演,但在我們的東北鄰國日本卻是熱門名曲,當然,即將再度來到台灣演出的東京佼成管樂團也曾以使用薩氏號群、近似原始設計的編制留下錄音,除了上述本家的精妙演奏之外,也是個很值得參考的範本:
https://youtu.be/UZa0N71M2Uk?si=J8BQWG4ZlYsUogb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