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1月21日 星期二

[名曲介紹]羅西尼弦樂奏鳴曲

羅西尼所寫的弦樂奏鳴曲,現在可說是弦樂合奏團的常見曲目。但除了單簧管以外,幾乎不聽其他音樂的本偏執狂,以前是完全不知道這首作品。要不是因為我們偉大的「賴神」(卡爾.萊斯特是也,照理說應該要稱呼他為「萊神」才對,但講「賴神」好像比較威,就這樣用啦)參加的天團「維也納柏林合奏團(Ensemble Wien-Berlin)」,灌錄了由德國著名Friedrich Berr改編的木管四重奏版本,我才會知道這套作品。



當然,既然是改編給管樂四重奏來演奏,並且考慮到以前的樂器性能問題(技術與音域...),Berr的改編並不是依照原曲的調性,而是改為對管樂器比較友善的調性。最有趣的是,不知道是屬性不合?還是技術問題,原本的第六號奏鳴曲,卻換成了「行板、主題與變奏曲(Andante, Tema e Variazioni )」。以下順便抄一下木管四重奏版與原曲的差異對照,給大家參考一下:


第一號弦樂奏鳴曲 原曲G大調  木管四重奏版F大調

第二號弦樂奏鳴曲 原曲A大調  木管四重奏版G大調

第三號弦樂奏鳴曲 原曲C大調  木管四重奏版F大調

第四號弦樂奏鳴曲 原曲降B大調 木管四重奏版降B大調

第五號弦樂奏鳴曲 原曲降E大調 木管四重奏版F大調

第六號弦樂奏鳴曲 原曲D大調  更換為F大調行板、主題與變奏曲


後來,因為收藏中有包含單簧管演出的音樂節現場錄音CD順便收錄的羅西尼的弦樂奏鳴曲,我才第一次聽到這套作品的弦樂合奏版。但是真正看到原始編制的演出則是在去年的台北大師音樂節的室內樂音樂會,我才知道這首曲子並不是標準的弦樂四重奏編制,而是兩把小提琴、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特異組合,真是後知後覺(苦笑)。也是這樣,才想要實際去看看這套作品的創作背景,結果看到了更多令人驚奇的事情。


原來這些作品竟然是羅西尼於12歲的1804年創作的,因為當時他住在業餘的低音大提琴愛好者亞哥斯提尼.特里歐西(Agostini Triossi)的家中,是為了能和特里歐西以及其他朋友合奏所寫的,據他自己晚年回憶說,這六首作品前後不過花了他三天的時間就完成了。首演時,甚至是羅西尼自己下來拉第二部小提琴呢(不過,他也回憶說這個首演非常糟糕就是了~)。


對了,除了作曲家的天分以外,羅西尼的交際手腕恐怕也是空前絕後,到了所有的音樂家都應該拜他為祖師爺才對。大家都知道羅西尼在37歲就宣告退休,從此除了小品之外,幾乎不再寫作,整天就是泡在美食、酒與當個色員外花花老爺的生活之中。原本以為他是靠寫作歌劇收得的報酬才能如此「財富自由」,其實不是。他是拿到了法國政府的福利金(年金)保證,才能如此自在逍遙:


1823年,羅西尼前往巴黎,果然收到盛大的歡迎,甚至受到「雖然拿破崙走了,但又來了另外一個男人」這樣與拿破崙相提並論的讚揚。接下來在1825年,他寫作了紀念歌劇「漢斯之旅(Il viaggio a Reims)」題獻給當時的法國國王查理十世,做為慶祝其登基的禮物,而查理十世除了封他為「法國國王的首席作曲家」之外,還給了羅西尼終身的年金,從此羅西尼就有了過著年金生活的本錢。最厲害的還是1830年法國爆發新革命,羅西尼前去和新政府交涉,依舊獲得了年金會繼續支付的保證。這樣的能力,絕對是莫札特或貝多芬等其他優秀音樂人所欠缺的。


言歸正傳。且不論編制、首演品質、也不管作曲家才年方十二,這一系列的作品的內容是一面意識著上一代的古典傳統、一面寫入如同後來在歌劇中所展現出來的羅西尼自我風格,搭配著優美輕妙的旋律,因此深受大眾歡迎。因此,羅西尼自己也在1823~1824年之間改寫成標準弦樂四重奏的形式,而將這六首作品重新在巴黎出版。現在除了標準的弦樂四重奏、原始的特殊弦樂四重奏以外,好像最常是以弦樂合奏團的形式演出。


當然,除了上述純弦樂的版本之外,這樣的名曲(特別是1942年重新發現之後)一定有很多的改編版本。打開IMSLP,除了上述由Berr改編的木管四重奏版以外,至少就還有長笛重奏、銅管重奏、以及一部份的樂器獨奏版本。不難想像,應該也會有其他多種形式的版本(木管五重奏、薩氏管重奏等等)。


至於我們單簧管界,除了單簧管獨奏的版本以外,也有一部分的單簧管五重奏版或六重奏版,甚至也有大型單簧管重奏的版本(本館有錄音)。但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改編都沒有將全部的六首改完?甚至完整的一首都湊不起來,幾乎都是單獨樂章的改編。因此,有重度收集癖的本人,決定自己來改編看看。


雖然原始的編制是四把弦樂器,但由於不少地方會有雙弦的和聲出現,所以改編成管樂器重奏時,五重奏以上的編制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而我則是使用了以下標準單簧管八重奏的編制:


降E調x1

降B調x4

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x1

低音單簧管x1

倍中音單簧管(或倍低音單簧管)x1


這樣的編制比原來多了四把,因此改編上大多會把樂句改成兩個群體「對唱」或是「輪唱」的樣子,這也是因為羅西尼很喜歡反覆疊進結構的關係,才能這樣改。有些強奏或是需要飽滿和聲的地方,則會讓八個聲部一起演奏,製造出對比的效果。


以下是改好的第一號利用MuseScore混音出來的參考錄音:


https://youtu.be/eSe7oe9m3h0?si=CL1h37zTFy1hjQqG


後續會把剩下的五首都改完,湊滿全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