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亞蘭.達米安之單簧管教學法(03) 斷奏與母音


5.斷奏(Staccato)

 

M:對於學習斷奏(Staccato),您有甚麼好的點子嗎? 


D:從我開始學習單簧管開始,就是學習用嘴唇來做斷奏。我的舌頭不會接觸簧片,這也是一種觀念。


M:這是在法國學的嗎?


D:是。這是很接近朗斯洛(Jacques Lancelot)使用的觀念。


M:舌頭完全不接觸簧片嗎?


D:幾乎完全不接觸!雖然沒法看明確的證據,但就是幾乎完全不接觸簧片。也是這樣,完全不會妨礙簧片的振動,現在也偶爾會這樣演奏這種方法更加需要橫膈膜與氣息的控制

 

M:這和說話時的發音很類似啊。


D:是的,我的確就是這樣學習的。但是後來不得不改掉了。

 

使用各種可能!


M:如果引用經典的單簧管教本的話,好比說尤金.蓋(Eugène Gay)就明確寫著應該要用舌頭的尖端去接觸簧片來演奏斷奏。 

 

D:的確,不過關於這點還是有很多議論。另外,也有使用舌頭正中間、或是稍微後面一點的說法。


M:這一定是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的關係...


D:換句話說,跟嘴的形狀、下巴的形狀、以及嘴唇厚薄都有關係。


聲音的結束


D:我認為舌頭不應該完全回到簧片上塞住氣流的通道。聲音應該像鐘響一樣,讓它像是自然消失一樣才行。應該要有個類似「tun」的共鳴尾音、漸弱到最小聲結束才對,絕對不是類似「tuuuu」這樣硬生生切掉的樣子。


M:的確。舌頭一旦離開簧片,就算是要再演奏斷奏,肋骨應該維持擴張的狀態、喉嚨也要維持打開的樣子。舌頭要像是稍微輕輕切斷振動一樣地纖細接觸簧片,讓簧片幾乎持續振動。不過,這種感覺要用文字敘述是非常困難的,必須一面吹奏示範、一面說明給學生聽會比較容易明白。


斷奏練習


以下是亞蘭.達米安先生的斷奏練習的樂譜範例,他會使用這樣的節奏來練習音階與琶音。 




D:演奏斷奏時,為了能夠做出纖細的動作,必須要鍛鍊舌頭的肌肉,所以我經常會搭配不同的節奏來練習。練習的時候,會盡量注意發出聲音的瞬間與做出跳音的瞬間,舌頭的位置盡可能不要改變(將舌頭的動作控制在最小限度)。


M:舌根的位置應該要盡量和演奏圓滑樂句(Legato)時一樣對吧?只有舌頭尖端在動,而氣流應該一直維持穩定。


D:在執行斷奏的瞬間,氣會到達舌頭與簧片的接觸點,在那之後舌頭要迅速回到原來的位置,讓氣繼續使簧片振動。舌頭的根部是在大臼齒下方的位置,必須維持在這個位置上不變。


M:可以用手摸著口腔深處的外側,確認舌根是否穩定不動。當然也需要說明施力的狀態,畢竟實際上還是要靠口腔深處的肌肉來維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D:沒錯,也是這些肌肉保持喉嚨是打開的。


6.唱出音名與母音變化


D:這是法國特有的教育方法,我們在視譜、閱讀樂譜的時候,會說出音名,也就是說出Do-Re-Mi的方式來唱。這也就變成了我們法國人的一種習慣。好比說,德國人就不會用「Do-Fa-Sol-Si-La」的方式來唱布列茲的「雙影對話(Dialogue de l'ombre de double)」


M:的確如此。我們會把音樂記號與指法連結起來。其目的就是把將來要演奏的東西先在腦中想像、並且同時記住相關的指法。


D:音高不同的兩個音在口中也會有不同的共鳴感覺。 而每顆音也都有最適合其共鳴的母音發聲方式。不過,這些母音的發聲在很多場合未必和樂句應有的音節(syllabes)相符。


不過因為釐清這個觀念一定很有用,所以這裡就簡單說明一下。好比說史特拉汶斯基的三首小品中的第二首的開頭「Re-Do-Mi-Re-Fa-Re-Re」(達米安先生用很快的速度唱出來!):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注意到,如果演奏時太過想像每一顆的音名,反而會讓音符失去應有的共鳴、樂句也會斷掉、音與音之間就連不起來了。又好比說去唱「Fa-Mi-Sol-Fa-La-Re-Si」(布拉姆斯單簧管奏鳴曲第二號開頭),在唱出Do-Re-Mi這些音名時,每顆音名都會改變口腔的形狀、因為這些音名的母音而讓喉嚨的狀態一直在變化,造成了樂句被破壞,音與音之間都連接不起來了。所以我都會跟學生說:「請不要用Do-Re-Mi的方式唱出音樂,如果一定要唱的話,就只能唱同一音域裡面的音」。


M:母音的發聲,會改變要演奏的音符的構成要素,所以不應該因為音名不同而改變。的確在瑞士語系或是德語系區域,不會用音名來唱音樂,雖然讀譜上可能比較慢,就不會出現因為唱出音名而改變母音的問題。

 

*以上都是在說明演奏時,口腔的形狀必須是維持一定的。

 

7.支撐單簧管的方式


D:讓我們回到討論技巧的話題上。單簧管的位置、嘴型的形狀當然非常重要,從額頭到鼻子的延長線與樂器之間的角度也要確實維持住,相對於喉嚨與嘴型的樂器角度不要太銳角(小)也很重要。


M:能讓氣流自然順暢通過的角度是最好的。


D:當然。另外千萬不能忘記的,就是支撐樂器。必須要一直想著樂器要往上頂,這種感覺隨時都不能忘記。演奏時單簧管會往下沉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當然要避免發生這樣的情形。


支撐想像練習


M:拿樂器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嘴型。如果能確實做好嘴型、下巴的開度也維持穩定的話,為了不讓嘴巴咬的力量去影響對簧片的壓力,樂器就應該要往嘴型的方向往上推。你覺得這樣的想法怎麼樣?


D:我覺得這樣很好。我經常跟學生們這樣說:「你是用右手拇指支撐樂器,這當然無話可說。但是現在用左手撐住揚聲口(Bell),想像你的左手就是揚聲口。然後再把左手放回原來的位置,卻仍然想像左手還是撐住揚聲口往上的樣子,一直保持住揚聲口有被支撐住的感覺。有了這樣的概念,可以將右手拇指的作用與嘴型良好結合起來,而讓樂器是往嘴型方向動,絕對不是頭往樂器方向下傾」。


M:要讓右手拇指、左手、揚聲口、嘴型良好整合在一起的方法是要多少有多少。這和吹奏時氣息支撐的感覺與呼吸的訣竅非常相近。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