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埃勒機構而為名的埃勒系統單簧管(Oehler System Clarinet,即一般俗稱的德式單簧管),其偉大的創造者奧斯卡.埃勒(Oskar Oehler)是1858年2月5月出生於德勒斯登西南與捷克相鄰國境的安那堡(Annaberg),1936年10月1日去世於柏林,是位相當傳奇的單簧管演奏家與單簧管製作者。
現代德式單簧管之父:奧斯卡.埃勒。原作覺得像指揮大師Lovro von Matačić
關於埃勒先生的資訊非常少,但根據帕梅拉.魏斯頓(Pamela Weston)女士的著作「昔日的單簧管大師續篇(More Clarinet Virtuosi of the Past)」書中記載,埃勒先生是15歲起前去管風琴製作家的身邊學習,並且在以管風琴製作技師的身分去各地旅行的空檔和慕尼黑的卡爾.貝爾曼(Carl Baermann,傳奇大師Heinrich Baermann的兒子,孟德爾頌的兩首音樂會小品即是題獻給他們父子的)或卡塞爾(Kassel)的A. Neff等當時一流的單簧管演奏家學習到單簧管相關的知識。顯然他是天生就具有當樂器專家的本性吧。
然後他在成為Weide或Halle等管弦樂團的團員之後,於1881年加入了漢堡的勞布管弦樂團(Laube-Orchester),又在隔年的1882年成為柏林愛樂管絃樂團的創立團員之一,並且到1888年為止擔任柏林愛樂的單簧管首席(譯註:但在別的書中說他是第二部)。
柏林愛樂創立時的照片局部放大圖,正中央的那位有可能就是埃勒本人
據說的他是很高傲、難以相處的個性,所以當1887年曾擔任過穆菲爾德在其中演奏單簧管的曼寧根宮廷管弦樂團指揮的畢羅(Hans von Bülow)轉任成為柏林愛樂的第一任常任指揮時,因為埃勒很不喜歡畢羅對自己講話的口吻,而有了把單簧管丟向畢羅造成其受傷的「英勇事蹟(?)」的傳說出現。
但如過這個傳說是真的話,在現代可就是實實在在的傷害罪而會遭到告訴了。也許可能跟這件事有關,埃勒就在隔年1888年退出柏林愛樂,專致於自己前一年就在柏林市內開設的工作室事業,然後一心一意的製作吹嘴或進行單簧管的改良工作。
在自家工作室的埃勒,可以看到牆上掛著滿滿的治工具
接著他就以穆勒式單簧管(Ivan Muller System)或貝爾曼式單簧管(Carl Baermann)為基礎,以單簧管演奏家的角度來進行全面性的改良,終於構想出了具備埃勒機構(Oehler Mechanism)專利的22鍵、5環的埃勒式單簧管。而在他的改良下,德式單簧管得到了明顯的音色、音準改善,所以現在德國的職業樂團,是把埃勒式單簧管當作單簧管的基本配備。
此外,直到現在德國的A級管弦樂團還是有明記「限定使用德式(埃勒式)單簧管」的規定,換句話說法式(貝姆式)單簧管是無法參加這些德國樂團的甄試的。
埃勒共有三位製作樂器的學生,分別是紐倫堡的Georg Graeßel、馬克洛基興(Markneukirchen)的Friedrich Arthur Uebel與斯德哥爾摩的Ludwig Warschewski 。其中F. A. Uebel至今仍是著名的單簧管品牌,而Ludwig Warschewski所製作的樂器,在二手市場中也是奇貨可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