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11月12日 星期三

橫川晴兒談挑選樂器之重點(二) 最好是使用者一起來挑

採訪:聽了橫川老師您的試吹之後,可以感覺到R13與RC各自不同的美感。


橫川:我可以說,RC就像是濃妝豔抹的美女,而是R13則是素顏美人。


RC的特徵就是用彷彿在訴說「怎麼樣?很漂亮吧?」的方式來巧妙修飾出其之美貌。音色柔和確實且圓潤,通常可在演奏獨奏曲時充分發揮其實力。


至於R13的好處可能則是聲音密度的「濃厚性」。說起來可能會比較適合在管絃樂團中演奏,就樂器本身而言則是非常確實工整,具有僅僅吹出一個簡單的音就能訴說豐富故事的能力。


而且其聲音可以很結實集中,就算在遠處聽,其聲音的密度也不會變散。


再來則是其聲音的輪廓非常清楚。在其輪廓線上還伴隨著豐富的泛音,雖說也有光輝燦爛之處,整體而言,其音色並不亮,而是有其幽暗之處。


我自己是喜歡能發出這樣音色的樂器,對我而言,R13可能是理想音色的原點吧。


而這種能只靠一顆音就迷倒眾生的R13,其更高一階的型號「節慶(Festival)」就相當於算是單簧管集大成完成品的樂器了。另一方面,「托斯卡」則是集結了各種技術的精華,就某種角度而言,可以說是完全不同次元的樂器。除了具有絕大的表現力,其色彩變化也是超俗拔群。


說到僅僅一顆音就能迷倒聽眾的事情,我都會想起某件往事。


就是以前我去聽了維也納愛樂、普林茲(Alfred Prinz)先生所演奏的韋伯《魔彈射手》大獨奏。當我聽到他發出的第一顆音的瞬間就被深深吸引,甚至聽到雞皮疙瘩都起來了。我想他那輪廓清楚、密度濃厚的音色,具有將聲音直接傳達到現場每一位聽眾耳裡的能力。


我從以前起,就一直想像著讓布拉姆斯在晚年寫下數首單簧管傑作的單簧管演奏家穆菲爾德(Richard Mühlfeld)是怎麼的音色。我想應該就是類似普林茲那樣的音色吧?。


橫川:對了,舉例來說,我試吹的這些樂器中,你聽起來最喜歡的是哪一把?


採訪:聽起來最像E13的,應該是第三把吧?聲音很柔和、沒有雜音,音色非常美妙集中。


橫川:沒錯。那是一把壓倒性優秀的樂器。甚至到了不用管其實際型號是E13或是「節慶」,而讓人想挑走的優秀。可說是即戰力、馬上能拿來演出的好樂器。那...(拿起另外一把),這一把你覺得如何?


採訪:說起來,這把我聽起來比較接近RC。


橫川:是的。這把的音色雖然也是柔和,但更寬更結實一點。不過,我不會挑這一把。因為在我送氣進去時容易感到這把樂器的極限。換句話說,音色雖然好,但最大能量卻偏小,等於不太有甚麼未來性。


舉例來說,就好像比相撲時,挑了小孩當對手一樣的感覺。因為你出手時,就會怕傷到小孩而會手下留情。這樣當然是比不出好看的相撲比賽。如果不是使出全力時可以回應「好啊、好啊,可以再多一點」的樂器,就無法讓演奏家充分發揮了。


但是說起來,太能承受需求的樂器也讓人覺得為難。雖然能發出好的音色、充分共鳴是很好沒錯;不過如果永遠都是這種聲音的話,馬上就會讓人生厭。阻力太小、很容易吹響的樂器,就會讓我們演奏的人為了想在甚麼地方增加阻力,而去增加簧片的厚度。但這樣吹起來就會越來越重、越來越辛苦。


(又拿起另外一把樂器)我想要讓這把樂器完全發揮共鳴,可能就需要花一點時間。相對地,也可以說這把樂器具有好的潛力吧。或者是說這是一把有種難以言喻的孤單、不安音色的樂器。但如果將來能培育成自己喜好感覺之樂器,那其實也很不錯。


那麼我們到底要挑「即戰力」型的樂器,還是要挑可以好好培育的樂器?照理來說當然是挑最好的樂器沒錯,但所謂的「最好」也是有種種形式的,不會只有一把。


所以我挑樂器時,先進行判斷這把好、這把不行的作業,再從剩下的樂器中進行更細部的確認來重新挑選。畢竟也是有那種試吹時音色平均、音準、音色都好、讓你覺得很完美,結果真正吹起樂曲時給你一種「咦?怎麼會這樣?」的樂器


換句話說,要挑出將自己追求之表現變為實際可能、宛如可以滔滔雄辯的好樂器,其實是非常繁瑣辛苦的作業。


採訪:所以要挑出一把好樂器,是需要非常詳細試吹、也會花費很多勞力的工作啊。


橫川:樂器是需要好好培育的東西,並不是可以吹大聲的樂器就是好樂器。挑樂器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當然我也可以用看起來很簡單的方式來挑選啦(笑)。總之,要挑出好樂器需要相當豐富的經驗。


其實也有那種現在不會馬上就吹得很好、但五年、十年後才慢慢發揮其共鳴的好樂器。這是很難用言詞來形容,必須實際吹過才知道的部分。


今天雖然有很多樂器可以挑,但卻可能出現要求挑出五把好樂器,最後只挑得出兩把的狀況。遇到這種狀況,也只能放棄。當然,也會出現因為挑不到夠多的好樂器而要求再多拿一點庫存(候選的樂器)出來再進行挑選的狀況。


當然,我就是以誠實的心態來挑選。而成為所謂「挑選品」的樂器就具有相當大的價值。


原本挑選樂器時,還會希望知道預計使用這樂器的人是怎樣的人、會使用怎樣的吹嘴和簧片等等更詳細的資料。因為沒有這些資料,就算我覺得這是一把好樂器,真正使用的人吹起來也未必會喜歡。這正是試吹挑選的困難之處。


還有,這樂器預計是在管弦樂團中使用?還是在管樂團中使用?普通會在大音樂廳演奏?還是小小的表演會場演奏?吹奏者是中學生?還是成人?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情報。


最好的方式,還是請想要購買的人一起過來參加試吹。在看過預計使用者的演奏方式、考慮其普通的演奏環境後,才能挑出最適當的樂器。這才是我的真心話。


不過現實上很不容易知道這些資訊,所以希望委託我來幫忙挑選樂器的人,建議是能聽一聽我平常的演奏、或參考今天這番說明,委託時會比較容易挑出合適的樂器。


採訪:謝謝您的接受專訪。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