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開始介紹之前,稍稍要自行吐槽一下標題名不符實:因為相對於同一作曲家的《羅馬三部曲》而言,知道或聽過這首作品的人恐怕是少很多,很難歸類在「名曲」之類。也是這樣,我得在曲名之前把作曲家的名字也加上去,才有機會吸引人閱讀(騙點閱率);另外從維基百科上根本沒有這首作品的中文條目(就連英文版也沒有...),甚至根據後述的維基百科日文版之說法得知其管弦樂版的知名錄音也不多,也可以看出這首曲子與其說是「名曲」,說是冷門曲更為恰當。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這首作品的管樂版卻是相對熱門,我自已就是從管樂版認識這首曲子的。年輕的時候為了收集1812序曲的管樂版而買的CD中,剛好就「附贈」了這個組曲,意外地熟悉了這首作品。
最近得知有樂團要演出這首組曲的管樂改編版,喚起了當初聽CD的回憶,因此想要整理一下維基百科日文版的資料,希望讓更多人來認識這首「嗨歌」。
對了,有人(好吧,就是我)戲稱這首作品為「三八女王可爾必思」,這個稱呼說不定也能幫助大家記得這首曲子(笑)。
===
《莎巴女王貝爾琪絲(Belkis, Regina di Saba)》是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畢基最後創作的芭蕾音樂,作曲時間是在1930~1931年之間。作品的編制規模甚至超過了作曲家著名的「羅馬三部曲」,除了完整的管弦樂團以外,還有舞台外樂隊(Off-stage Banda)、合唱團、獨唱群,加上全曲長達80分鐘,因此除了1932年在米蘭史卡拉大歌劇院初演的十幾次公演之外,並不常搬上舞台演出,不算是標準的芭蕾音樂曲目。
不過全曲充滿著阿拉伯風旋律的異國風情,又使用了多采多姿的打擊樂器(參照下文),完全展現出雷史畢基音樂的華麗豐富色彩。
作曲家原本打算將這部芭蕾音樂改寫成兩套組曲,但結果只在1934年完成了分為四段的一個組曲。現今的演出也是以這個總長約23分鐘的組曲版為主,因此以下就以組曲版來說明:
樂器編制(組曲版)
短笛、長笛二部、雙簧管二部、英國管、高音單簧管(D調與降E調)、單簧管二部(降B調)、低音單簧管(A調與降B調)、低音管二部、倍低音管。
法國號四部(F調)、小號四部(降B調)、長號四部
定音鼓、阿拉伯鈴鼓(Tamburo Arabo)、鈴鼓、小鼓、三角鐵、鈸、銅鑼、大鼓、木琴、鐘琴(Glockenspiel)、鋼片琴(Celesta)
豎琴二部、鋼琴
舞台外樂隊:男高音(或改用小號代替)、小號三部(降B調)、戰鼓(Tamburi di guerra)兩部(大、小)
弦樂五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
如前所述,1934年完成的組曲版共分為四個段落,其中為了演出效果,經常會將原本的第二段與第三段交替順序來演奏。
第一段 所羅門之夢(Il sogno di Salomone)
音樂以弦樂的弱奏開始,再由管樂器加入呼應的旋律,接著則是讓英國管發揮異國風情的獨奏旋律。在樂曲演奏完大約三分鐘的序奏後,突然變成弦樂強力齊奏、銅管咆哮的狂暴曲風。而音樂恢復寧靜後,則是由大提琴與豎琴演奏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再由弦樂齊奏同樣的旋律接續音樂的發展。然後是雙簧管演奏過門片段後,回到主題再現、樂聲逐漸減弱,最後在弦樂撥弦演奏中結束。
第二段 黎明的貝爾琪絲舞蹈(La danza di Belkis all'aurora)
在短暫的前奏後,由長笛奏出悠長抒情的獨奏。然後在鋼片琴與單簧管的交錯演奏過門片段後,進入英國管的的獨奏,之後由其他樂器輪流交替後,再加入弦樂一起齊奏。本段就在類似這樣的形式反覆演奏中,最後在豎琴的分解和弦伴奏下,以稍稍不和諧的和聲氣氛,靜謐地收尾。
第三段 戰舞(Danza guerresca)
這一段是由象徵戰爭的銅管樂器與打擊樂器齊奏出強力節奏而開始,在整體聲響漸漸變後到達高潮時,音樂突然終止,出現了在戰鼓伴奏下、帶有民謠風格的高音單簧管獨奏,並且由其他各式各樣的樂器群承接。然後在銅管樂器吹奏16分音符的細密節奏、並快速地切換二拍與三拍的律動中,旋律層層堆疊推進至最高潮,最後在法國號演奏餘韻中結束這段盛大的戰舞。
第四段 狂宴之舞(Danza orgiastica)
在木管與弦樂的戲劇性序奏後,開始了木管聲部所演奏的舞蹈主題。然後在不和諧合聲伴奏與打擊樂的助陣效果下,表現出狂喜亂舞的熱鬧效果。接著音樂暫時恢復寧靜,由舞台外的男高音(或改由小號代替)唱出平穩的大獨唱。之後音樂又回到了舞蹈旋律,此刻木管聲部的演奏中又加入了定音鼓的強力敲奏,陸續又加入了弦樂與銅管齊奏,讓音樂變得更加興奮盛大。在整體演奏到達最高潮時,樂曲進入終結部,並且重現了第一段(所羅門之夢)結尾的光輝燦爛樂段,而在激烈華彩的大齊奏中結束全曲。
如前所述,相較於「羅馬三部曲」有各式各樣的大師、天團錄音,《莎巴女王貝爾琪絲》組曲的名演錄音可說是屈指可數。其中較為著名的是大植英次指揮明尼蘇達管弦樂團、阿胥肯納吉指揮荷蘭廣播愛樂管協樂團、西蒙(Geoffrey Simon)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版本。
但真正讓這首組曲成名的,恐怕還是各式各樣的管樂團改編版本,特別是在日本,經常會有業餘團體在音樂比賽中演出八分鐘左右的濃縮版。因此也讓前大阪市音團長的木村吉宏改編版在日本非常流行。
也是這樣,甚至出現了比照日本音樂比賽八分鐘濃縮管樂團改編版的單簧管重奏版本出現。改編者是有名的日本免費樂譜網站站長、大善人甲田健一。某教也曾經視譜練習過一次,或許未來有機會在音樂會中「驚嚇」聽眾一下(笑)
另外,在2005至2006年的賽季中,美國女子花式滑冰選手金蜜・梅絲納(Kimmie Meissner)正式以這首曲子(經過大幅剪輯以符合四分鐘內的時限)作為自選曲配樂,並在都靈冬季奧運中獲得第六名,又在隔月舉行的世界錦標賽中奪得冠軍。有趣的是,在此之前雷史畢基的作品很少在花式滑冰中拿來當配樂使用。
在日本,可能是因為音樂比賽的關係,甚至連DeNA與萬代南夢宮公司(Bandai Namco Music Live)共同推出、於2023年6月28日上線的智慧型手機遊戲《takt op. 命運如真紅旋律之街》中,也有一個角色是以這首作品為原型、可愛擬人化出來的,名字就叫「莎巴女王貝爾琪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