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樂器(&樂器盒)的全貌後,當然就是來看細部了。
首先根據這張特寫,可以看得出來這樂器的上管在樂器盒中是側放,而下管才是正放。而上管、下管的上端內徑則是嵌入樂器盒的支撐柱中。
再來一張更大一點的特寫,可以看得出來上管是深深嵌入在樂器盒的柱子上,確保不會晃動。
從底下這張照片,則可以看的出來拔罐社引以自豪的獨特音孔周邊形狀,幾乎全部的音孔都有這樣兩側橢圓斜坡的形狀(官方稱為「整流翅膀」)。另外也可以看得出來紅色小美人是鍍銀按鍵、鍍金鍵柱的規格。
至於上管的下端則是承靠在樂器盒上。從這張圖也可以看得出上管側鍵的機構比起傳統低音單簧管精細(複雜)不少,鍵柱金光閃閃起來,還滿刺眼的(笑)。
下圖是揚聲口置放在樂器盒中的樣子,這個放揚聲口的槽沒有防呆,反一百八十度放(低音C的音孔朝下)也是放得進去(因為我看過反過來放的人)。當然,反過來放的話,樂器盒會比較難蓋緊一點,不過也不到蓋不起來的程度。
如前所述,調音管是放在黑色小袋子中。取出來的樣子如下圖所示,其調節長度的方式和自助餐牌使用軟木干涉不同,而和S牌一樣是使用螺絲固定。螺絲的形狀很特別,或許是有共振的考量吧?跟薩克上很常用使用的配重螺絲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總之第一次在靜岡看到時覺得很驚訝,現在看起來還是很特別。
另外,可能是因為天氣冷的問題(今年的冬天和春天比往年冷對吧?),調音管即便是塞到底,也是吹不到A=442Hz的音準(大約是偏低10%),得要吹個十分鐘以上才會拉起來。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這是再強迫大家得好好熱嘴啊XD)。
從圖中可以看出,把樂器都是用V牌的黑皮墊,就連調音管上的泛音鍵也不例外,這也是拔罐社的講究之一(如眾所知,全系列樂器都這樣)。
下圖是調音管的吹嘴座的特寫,可以看得出承接吹嘴的外圈金屬環比較寬一些,就振動而言這當然是好事。
調音管本身的管壁,也是偏厚的設計(現在客製化的調音管大多也都是偏厚的管壁,看來拔罐社真的是做了不少功課)。
紅色小美人的另一個設計特徵,就是到處都有調整螺絲,所以在調音管上的泛音鍵控制桿上也出現了一顆調整螺絲。
把調音管拆開後,可以看到對接處的壁厚就比較薄一些,這就無可奈何了。
至於腳架(Peg)如前所述,是藏在收納調音管的黑色袋子底下。這個腳架的設計乍看之下和自助餐社的腳架並無不同。
拿出來看也看不出有甚麼特別之處,這樂器既然已經有了那麼多有趣的講究之處,腳架也應該要有點心思才對...。
不過,我最在意的還是腳架的直徑。根據國內天字第一號Q貝斯購入者的朱老師表示,其揚聲口的腳架孔偏小,其他公司的客製腳架是裝不進去的。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腳架就沒得換,或是得另外特製了...。
於是趕快拿出卡尺,實際量測了一下,拔罐社的原廠腳架直徑是剛好7mm,稍稍有點太準了是事實(照理說要稍稍走負公差)。但既然準7mm的腳架裝得進去,表示揚聲口上的孔徑已經大於7mm(孔要走正公差),這是合理的設計沒錯。
順便量了一下,之前購買的M社腳架,其直徑竟然到了7.1mm!很不幸的,這根M社的腳架的確是裝不進拔罐社的揚聲口上,換句話說拔罐社的揚聲口腳架孔徑雖然是大於7mm,但不到7.1mm,公差稍微比較小一些也是事實。
我另外也量了一下手上的「匠」腳架、Brasspire低音單簧管附贈的腳架、以及W社的萬用腳架,雖然也都微微超過7mm,但不到7.1mm,所以就都能裝得進紅色小美人的揚聲口中。
下圖這是「匠」實裝的模樣。
而底下這張則是Brasspire附贈的長腳架。對了,現在有些品牌的低音單簧管都是附贈長短各一根的腳架(S社就是),拔罐社也應該這樣考慮才對。
所以關於紅色小美人的揚聲口腳架孔設計,我的驗證結論是:
1.紅色小美人的孔徑的確大於7mm,可能是在7.05mm左右
2.市面上大部分的腳架,其直徑都在7.05以下,所以大致上都裝得進紅色小美人的揚聲口上。
3.只有M社的腳架直徑實在是偏大,所以無法裝入。
4.拔罐社不妨考慮一下出貨時就附贈長短兩根腳架,免得人客自己客製化站立用的腳架時做得太大塞不進去,就踢到鐵板了。
再來就是揚聲口本體了。這個乍看之下,也是現在主流的設計。底下有開個共鳴孔,中央是有一片補強桿。
下圖則是低音C音孔的特寫,跟共鳴孔一樣,感覺都是比較強壯厚實的結構。
揚聲孔底部則是加上了一條防止撞凹的補強肋。而用來鎖附腳架,和調音管上使用的螺絲是同一種,似乎也是有配重考量。至於低音C的墊子,當然也是V社的黑色皮墊。
底下這是揚聲口的正面特寫,由於是全新的,看起來就很光滑圓順。
然後,就是從樂器盒中取出上管來仔細觀察了。
正面不用說,當然是刻著大大的Q字樣與拔罐社的標誌,紅潤的木色搭配著金色的鍵柱,看起來非常雍容華貴。
從上管的上下開口處觀察,其內徑加工還算光滑。
如前所述,雖然上管全部墊子都是黑色皮墊,但並沒有裝上金屬反射板(共鳴板)。
喉音鍵底下貼的不是軟木,也是黑色泡棉,這也算是一種講究吧?
如前所述側鍵下方各自對應的鍵柱,讓機構看起來複雜很多。
另外一個賣點,就是除了托斯卡以外其他公司沒有的第三泛音孔機構。這照片雖然有點失焦,但是應該還是可以看得出這是個精巧的設計。
而拔罐社對於音孔形狀的講究程度,是連左手拇指的音孔上都有這個「整流翅膀」。
整把樂器我一直最看不懂的,就是勾吊帶的用的金屬環竟然做了三個。當然這應該是考量到演奏者不同身高所設置的,但總覺得有更好的作法才對。
另外,在側鍵的內側也隱藏有一顆調整螺絲,果然是處處皆可調整。
看完上管後,接著也把下管從樂器盒中取出。其按鍵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就是相對於自助餐社是完整的平面,而拔罐社的按鍵上面有圈溝槽,應該是防止手指滑掉吧?
下管的連動桿之間也是處處調整螺絲,真的是很精細(複雜)啊。
拇指座也是設計成可調整高度的,另外形狀並不是平的,而是往右上翹起,這也是考慮過手形(人體工學)的。
右手的拇指鍵有三顆,分別是降E、降D與C。自助餐是從托斯卡開始將原本D、降D、C的設計改成降E、降D、C,而這個變革在Q貝斯上也採用進去了。說真的,不然最低音降E只有一顆右手小指鍵,也是會遇到不順的狀況的。
最長的幾根連桿,也設了不少保護的支撐結構與調整螺絲。
下管的按鍵上也都是只有皮墊,而沒有設置金屬反射板(共鳴板)。
至於下管的內徑加工,也和上管一樣,算是圓順光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