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第七屆日本單簧管大賽得獎者對談(02)完 維也納式的吹法


採訪:川上先生在前一屆的日本音樂大賽(2006年舉行,結果川上獲得第二名)中是使用巴賽單簧管(Basset Clarinet)來挑戰莫札特的單簧管協奏曲呢。


川上:的確很多人都說我是「挑戰」沒錯,但對我而言這不是甚麼挑戰。而是橫井操老師教我這首曲子本來就是使用巴賽單簧管首演,應該要回復成這首曲子原本該有的樣子來演奏而已;而且剛好學校也有這樂器,我在大三時(沖繩縣立藝術大學)的學校考試第一次使用巴賽單簧管演奏以來,就常常用巴賽單簧管演奏莫札特了。


採訪:但在日本音樂大賽上使用巴賽單簧管比賽,恐怕是空前絕後了呢。然而,您在去年的第七屆日本單簧管大賽中卻是使用普通的A調單簧管比賽?


川上:不管怎麼說,使用標準的A調單簧管來演奏這首曲子還是一般的習慣,我也想展示使用普通的A調也能確實吹好這首曲子,當我能用A調單簧管好好表現出自己的演奏本色後,再來重新試試巴賽單簧管來演奏。我現在使用的A調單簧管是Yamaha的Ideal(CSG的前身)型單簧管,如果有Ideal版本的巴賽單簧管下管延伸管來裝就好了。(譯註:Yamaha直到Artist推出後才有試做了巴賽管單簧管的版本,但這也僅是「試作」,沒有量產;如果有音樂家希望借用的話,還是可以跟Y社申請拿來演出。詳情參見「大阪日本單簧管音樂節」記事)


與德式單黃管音色的相遇


採訪:兩位都是使用Yamaha的Ideal型單簧管,應該是希望追求德式單簧管音色的感覺是嗎?


淺井:當我留學跟Alois Brandhofer(前柏林愛樂首席)老師上課時,就把樂器換成了改良貝姆式單簧管(Reform Boehm System)。我這樣吹了一陣子之後,知道了Ideal型單簧管也同樣具有改良貝姆式單簧管的良好音色,卻更加好吹,所以就乾脆直接換吹Ideal了。


川上:我的話,故事就要回頭從小學四年級說起了(笑)。當時學校管樂團的顧問老師拿了柏林愛樂的雷射光碟(LD---介於VCD、DVD之間的過渡產品)來給我們看,並且說:「這裡面的單簧管是世界第一厲害的,希望大家未來也能成為這樣的單簧管演奏者」。他提到的這位世界第一厲害的人就是卡爾.萊斯特(Karl Leister)先生。


當時看影片的印象非常強烈,因此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吹出跟萊斯特先生一樣優美的音色。上了大學後,也運氣很好地能跟著橫井操老師或村井祐兒老師等德國派的老師上課,也就持續抱持著追求德式音色的意念。剛好有人推薦我去試試看Ideal型單簧管,它吹出的音色感覺讓我覺得很符合德式的聲音,可以吹出我非常喜歡的音色,我就換為使用Ideal型單簧管了。


採訪:後來,應該也聽過很多萊斯特先生以外吹德式單簧管的演奏家吧?


川上:是。好比說恩斯特.奧登薩默(Ernst Ottensamer)先生或是溫澤爾.福克斯(Wenzel Fuchs)先生、莎賓.梅耶(Sabine Meyer)女士等等。


採訪:其實德國與奧地利兩邊學派的音色也有些差異吧?


川上:的確如此,但其差異未必能明顯聽得出來。就我的印象來說,德國派近聽會比較如同絲線一般的纖細,但在音樂廳裡欣賞的話,卻是非常柔和、軟綿綿的聲音飄過來的感覺。維也納派的話,聲音會比較直接、更像男性強力的感覺,卻又有頂級甜點師傅製作的蛋糕那樣高雅的甜味。同樣都是歸類於德式單簧管,但設計上還是有些微妙的差異。


淺井:其實德國派和奧地利派的吹嘴還是有些差異。德國派的吹嘴稍微比較開一些、維也納系統的吹嘴則真的非常窄,所以搭配的簧片就非常非常厚。要能吹動這樣的配備,就要非常有力。其實我也曾經試吹過維也納式的樂器,完全吹不動。由於Brandhofer老師也是在維也納學習單簧管,所以算是奧地利學派的一員,當老師把他的樂器配備給班上的男同學吹時,也是嗯嗯啊啊的完全沒有聲音。


採訪:但是只要吹嘴的開度和簧片的厚度配合得當的話,應該還是可以確實的發出聲音吧?


淺井:其實還是吹不出聲音喔(笑)。(譯註:真的,吹過就知道)


採訪:所以還是要有適當的訓練,才有可能用很窄的吹嘴搭配很厚的簧片發出聲音嗎?


淺井:對。也是因為這樣,Brandhofer老師的嘴角周圍的肌肉非常強壯喔。他總是自豪地說:「我這樣的嘴部肌肉去給牙醫看,一定會嚇到他們的啦」(笑)。


採訪:那麼到底需要甚麼樣的能力,才可能吹得動這種厚簧片的組合?


淺井:絕對不能「咬」簧片,越咬反而越無法讓簧片振動。


採訪:所以是不咬簧片(施加簧片的壓力剛好)的吹法才可能吹得動這樣的配備?


淺井:沒錯。其實我自己剛從改良貝姆式的樂器回到吹普通的貝姆式單簧管時,聲音是馬上散開、只有像是初學者的聲音。德式的簧片相對比較厚,嘴必須放的比較鬆才可能吹得好。老師也常跟我說「嘴要再放開、打開一些」。


相對地,法式(貝姆式)單簧管的吹嘴是比較開、比較寬,所以如果嘴的壓力不比德式稍微緊一些,聲音聽起來就會太散、太開,音準也容易偏低。我自己一開始也是用德式的嘴型回來吹法式的樂器,聲音就會變開、散掉。法式的吹嘴比起得式吹嘴更加纖細、反應也更快。就是這樣,我覺得法式吹嘴就需要比德式要有更多的細微控制。德式單簧管則是要思考該怎麼把氣確實灌入比較窄的吹嘴中,這就是決定吹的好壞的關鍵,所以老師才會一直強調「嘴要放開、打開一些」。


採訪:說要把嘴放開、打開,Brandhofer先生的嘴部肌肉卻很強壯,換句話說就算嘴比較放開一些,嘴巴周圍的嘴型還是得確實地固定好,然後在固定與放開之間取得平衡對嗎?


淺井:沒錯。我常常就被老師說:「嘴角四處的點要確實地支撐好」,然後實際在鏡子前做給我看:「就是這種臉(嘴型)」(笑)。


川上:我以前也是只吹得動三號的簧片。如果拿三號半來吹的話,就會覺得太厚、氣不夠長、非常痛苦。但後來有很多管弦樂團的工作後,就會覺得三號果然有點太薄。所以只好努力克服去吹比較厚的簧片、嘴型也微作調整,結果現在主要是吹四號了。因為在樂團中,這樣的聲音才會比較確實傳出去。


淺井:我也常常被說:「職業音樂家幾乎沒有人使用三號簧片」,所以訓練自己去吹比較厚一點的簧片。


川上:如果能吹得動比較厚一點的簧片,就會感覺到聲音可以傳得比較遠,反而比較容易做到比較細微的控制。吹弱奏時,聲音也不會搖晃不穩,而有能傳到很遠的印象。


採訪:所以淺井小姐是曾經被Brandhofer先生改過樂器嗎?


淺井:不,不是他讓我改的。是我去留學第二年時,老師問我:「要不要只換我的吹嘴配備來試試看?」,於是我先從改吹比較窄的德式吹嘴開始。但是把德式的吹嘴改裝到法式的樂器上去吹時,果然發現開口比較窄的吹嘴要讓管徑比較大的法式樂器吹響是非常困難的。


就在這時,剛好在奧地利找到Yamaha製造的二手改良貝姆式單簧管,這是很好的樂器,就讓我想改成這種樂器試試看。其實我一開始學習的名古屋愛樂樂團的井上京老師也是使用改良貝姆式的樂器、大學追隨的村井祐兒老師也是使用改良貝姆式,這些以前的影響也非常大。


採訪:您前面說「Ideal型單簧管也同樣具有改良貝姆式單簧管的良好音色」,具體來說是怎樣的良好音色?


淺井:Ideal型對我這種身材比較小的女生來說,也能感受到樂器中聲音確實振動共鳴的感覺。有點像是聲音充滿了很多東西、很充實的感覺。


法式的單簧管雖然也有很多能夠吹柔和音色的樂器,但多少都有聲音很容易擴散掉的感覺,高音也會比較細。就這點來說,Ideal是非常有核心的聲音,而且這種核心並不硬,而是很有密度、很濃厚的聲音。


川上:聲音的密度很濃厚這一點,我也深有同感。


採訪:川上先生會怎麼具體來形容Ideal型單簧管?


川上:共鳴很好,很有深度、然後又很好吹。簡單來說,就是前面提到的,能夠吹出像德式樂器的音色。如果去形容音色的話,還是「很圓潤」吧。這種聲音又很有核心,感覺充滿很多低音的泛音。控制起來也非常容易,又不會像其他樂器高音容易變細,不管哪個音都很均勻一致。


採訪:最近各樂器公司,都以比較柔和、幽暗的音色為目標對嗎?


川上:我想有很多像接近德式樂器音色的設計。但是往往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變得聲音不夠強力,有種「雖然可以輕鬆吹出聲音,但聲音卻找不到方向」的感覺,就有點首尾無法兼顧了。說到底,就是聲音還是要夠「強壯充實」才行。而Ideal型單簧管在這方面就很好。就算是吹得很大聲,聲音還是可以很直爽地傳得很遠的感覺。


再來,樂器要靠演奏家發揮的部分也非常大。如果無法讓演奏家發揮本色的樂器,到底能不能算是「已經完成的樂器」,我是很懷疑的,至少我不會喜歡這樣的樂器。


淺井:換句話說,不是只發出樂器的聲音、而是能發揮出自己的音色、自己真正的聲音,才是好樂器。我也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