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深夜中尋寶記

前陣子,在拍賣網站上發現了著名的日本管樂雜誌「Pipers」的第100號。


也許看到這個敘述的人會覺得100號沒甚麼了不起,可是如果知道這雜誌至今發行的最新一期是第474號的話,就會比較有感覺了。事實上,在這幾年陸陸續續收集這雜誌的最新版與二手版之中,100號已經是我所找到過最舊的一期了(在此之前我收集到的最就一期是134號)。而這一期標示的發行時間,是1989年12月。距今已經有三十二年了!!



如此古色古香(笑)的雜誌,其內容也相當質樸。相較於1980、90年代的圍棋雜誌感覺是早就進化完成,1989年的Pipers看起來還是在開發途中的感覺。


但也是因為距今已經三十年以上,就能看到現今完全無法想像的珍貴畫面。比如說那時受的Y牌薩克斯風,才只推出到6系列,還沒有後來的875等8系列的樂器哩!


此外底下這個S牌的廣告也很驚人....



當時裡塞頭才剛出來沒多久,成為新的旗艦級樂器,但S牌還是10S或10G為主力的時代。更驚人的是,廣告裡宣告的事實:天下無敵的法國禁衛軍樂團的單簧管聲部23人中,竟然有超過一半的12人,是使用S牌的單簧管!裡面也包含了後來成為首席的S.Hue女王,當時她使用的是10S。



雜誌的最後面還列出了當時各家銅管樂器的所有價格(這麼透明,會不會被業者抗議啊?),可惜木管樂器的價格似乎是在別期裡面刊登,這本就沒有了。


不過,身為重度單簧管迷,最關心的還是有沒有甚麼單簧管演奏家的專訪。翻了一下,當然是有,而且還有三篇。其中一篇是談到大名鼎鼎的已故瑞士單簧管演奏家Hans Rudolf Stalder在日本首演孟德爾頌音樂會小品第二號的原始版本。可見三十年前,巴賽管在日本也是像麒麟一樣的珍奇樂器呢!另外一篇,是日本有名的爵士單簧管演奏家北村英治與更有名的世界級爵士單簧管演奏家Buddy DeFranco大師的對談。第三篇則最讓我感興趣,是當時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單簧管首席Richard Waller的專訪。


Richard Waller這個名字,恐怕在國內聽過的人並不多。我自己則是第一次在雜誌中看到這個名字。但不出名,不代表演奏水準不高,辛辛那提交響樂團和Telarc公司合作了一狗票的音響測試唱片,當中的單簧管獨奏應該都是這位大師的傑作才對。


專訪的內容很長,也許將來找一天再全文照抄出來,但簡單來說,談到了他的老師、大名鼎鼎的美國樂派的大老Daniel Bonade、談到了和Copland本人共演其單簧管協奏曲、也談到了超級爵士大師Benny Goodman,簡直就像是被人遺忘的寶藏一樣,充滿了不為人知的小八卦。


這也就算了。談到Benny Goodman時,竟然提到了我想是幾乎沒人知道的一首曲子:美國名作曲家Ingolf Dahl所寫的雙單簧管協奏曲。(正式曲名是Symphony Concertante for 2 Clarinets and Orchestra)


幾乎沒有聽過的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曲子的命運實在太坎坷。而且與其相關的人物幾乎都沒有機會聽到這首曲子演出就過世了,簡直就是音樂界的帶塞小柯南啊(笑)。


根據這篇專訪的說法,這首曲子是Benny Goodman委推Dahl創作的,預計是由Goodman本人和另外一位英國單簧管大師Regnald Kell一起共同演出的。但後來因為Kell過世(第一號關係人去世),這首曲子就一直無緣得見天日。直到1969年,作曲家Dahl前去辛辛那提作客,和專訪的主角Richard Waller吃飯時閒聊,提到了這首曲子,就讓我們的主角Waller很感興趣,在徵得原始委託人Goodman的同意後,他就直接開始和作曲家本人交涉演出這首曲子。


沒想到書信往來一陣子,曲子還在修改之中,作曲家竟然也去世了!(第二號關係人去世)


不死心的Waller就找了Dahl的作曲學生,仿照當年莫札特安魂曲由學生補完的前例,把這首曲子修改完成,並且在1975年由Waller在辛辛那提交響樂團伴奏下首演。


首演之後,Waller除了跟Goodman報告以外,又隔了好一陣子,突然想到也許應該邀請Goodman來辛辛那提一起共演這首曲子才對。於是打電話跟Goodman大師聯絡,看來是很有機會,於是又找了Goodman的經紀人討問,準備相關事宜。但就在安排共演的過程中,Goodman大師也過世了!!(第四號關係人去世,第三號如後述)


是不是很坎坷?很不吉?!


專訪是寫到這裡為止,但這樣的內容自然是不能滿足本單簧管迷的求知慾。畢竟這樣坎坷的曲子到底長甚麼樣子,實在很讓人好奇啊!


於是拜了股溝大神,才知道網路上還真的完全沒有人留下此曲的錄音。但令人開心的是,還是有內行人寫了論文討論此曲,連結如下:


https://scholarship.rice.edu/bitstream/handle/1911/22222/3309837.PDF?sequence=1&isAllowed=y



論文當然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完,我也是很快的瀏覽過一遍,簡單的再補充一下雜誌專訪中未提到的內容:


  • Benny Goodman之所以會委託Dahl寫作雙協奏曲,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他剛好替Dahl首演了其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很欣賞Dahl的作品;另外一個理由是Benny Goodman當時正在跟Kell學習古典單簧管(這個事實知道的人也不多吧?),所以想和老師共演一首作品。

  • Dahl其實早在1952年就完成了這首雙協奏曲,只不過他自己不滿意,所以才一直沒讓這首曲子首演,跟Kell有沒有過世其實沒有太大關係。

  • 雖然沒有首演,但Dahl很重視這個作品,因此從1952年開始,就一直修改這個作品,也改了很多版本出來。

  • 而且Dahl本人生涯僅僅寫了兩首協奏曲,一首是大名鼎鼎的中音薩氏管與管樂團的協奏曲,另外一首就是Goodman委託的這首作品。而且後者還是管弦樂團伴奏,等於是作者唯一的管弦樂團伴奏協奏曲。就這點來看,這是Dahl非常重要的作品。

  • 替Dahl完成修改這首作品,並加以出版的,是他的學生Donal Michalsky。驚人的是,Michalsky本人也沒聽到這首曲子的首演。因為他在出版後沒多久的1975年最後一天,因為火災而去世了!(第三號關係人去世)

  • 雜誌專訪中說首演是1975年是錯的,真正的首演是到了隔年的1976年,擔任第二部獨奏的,也是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單簧管團員(第二部)Carmine Campione。

  • 全曲甚長,1975年出版的版本長達30分鐘以上,Dahl自己修改的版本最短也有18分鐘或27分鐘,這恐怕才是真正這首曲子難以經常演出的真正理由吧?因為太耗體力了。



是不是很有意思?深夜之中還能學到了這麼多東西,簡直就像是中獎一樣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