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6月19日 星期五

史特拉汶斯基三首單簧管小品(04)


譯自:Pipers雜誌~奈迪克與大島文子之單簧管講座


史特拉汶斯基:三首單簧管小品


(03)從「12音列」來看第二曲的「完全性」


到前一篇為止,我們提到了史特拉汶斯基的獨創性是使用了古老的形式來創造出非常嶄新的樂曲。


這套三首小品的第二首如我之前所說,大致上在各段落的第一個音,都是使用主音的Sol(記譜音,以下皆同)、屬音的Re、下屬音的Do、關係小調的Mi,然後中間部分也同樣是使用Mi開始的。


這次的這篇,我想更進一步來詳談史特拉汶斯基在創作旋律之際,是如何巧妙地選擇各個音符的。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開頭的部分。


在第二行開始的地方,史特拉汶斯基寫了一段小小的旋律。這個旋律如譜例1所示,是使用裝飾音的降Do-降Mi-Fa-降Mi-Re-Do所構成的。


譜例1



這一小段旋律,在第三行的最後也會重複一次。(譜例2)


譜例2


現在我們先把裝飾音拿掉(但是請記得這個裝飾音等於是還原Si這件事),然後再來看看開頭的這12個音符吧。這些音雖然順序不太一樣,但其實就跟第二行開頭的那段小旋律一樣是Fa-降Mi-Re-Do這四的音。(譜例3)


譜例3


這裡如果我們回頭去看第一曲的開頭部份,會發現是由La-Si-升Sol-升Do-升Fa所構成的。如果我們把這幾個音依照音高調整順序,就變成升Fa-升Sol-La-Si-升Do了。而這時如果我們把剛才第二曲的第二行的旋律再加上一個Sol的話,就會變成Sol-Fa-降Mi-Re-Do。換句話說,這會讓人注意到兩者的模式是相同的。史特拉汶斯基自己記下了第一曲是「1918年10月6日~19日」寫的,而第二曲則是同年「10月11日~24日」寫的。因此從日期關係來看,我們可以認為史特拉汶斯基自己注意到了第一曲開頭的音型模式,覺得這個模式也可以拿到第二曲中來使用的可能性非常之高;不過這件事,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就是了。


讓我們再一次回頭來看看第二曲的開頭吧。


如果我們去看前面提到過開頭出現過的四個音Fa-降Mi-Re-Do後,再去看史特拉汶斯基又加了甚麼音上去,就會發現是Sol-降La-還原Mi-還原Si-降Si-還原La,最後又加了降Sol與降Re(第四行的開頭)。換句話說,史特拉汶斯基在最前面的A段結束為止,完全使用了「十二音列」的所有音符。(如譜例4)


譜例4

紅色音符即為十二音列的所有音


不過在這裡,有個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為何史特拉汶斯基會把降Sol-降Re留到最後才出現?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發揮一點想像力才行了。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