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The Story of Crystal Clarinet Mouthpiece(02)完


至於布齊公司(Bucchi)的水晶吹嘴,是使用了傳統玻璃重鎮阿爾塔雷(Altare)所流傳下來的玻璃製作技術,將熔融的玻璃灌入吹嘴的鑄造模具中製造出來的。因此初期的水晶(玻璃)吹嘴會看得到鑄造過程中被包住的氣泡。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反而讓吹嘴有種輕妙的音色與獨特的共鳴,因此很多人對布齊的吹嘴有著「第一代製造出來的布齊吹嘴非常好」的良好評價。

此外,可能也是初期的玻璃會混入雜質的關係、或者是單純會隨著時間變化,根據玻璃的年代長遠,越老的玻璃會「帶著綠色」、稍微老一點的玻璃是「看起來變藍」、越新的玻璃看起來就是越透明。於是就可以根據這樣的性質,來區分水晶吹嘴的年代久遠。

其實很久以前,美國也有一家名為「歐布萊恩(O'Brien)」的吹嘴公司製作過水晶吹嘴。其實塞爾瑪公司販售的水晶吹嘴,有一部份就是由這樣歐布萊恩公司代工的。(至於巴菲公司的水晶吹嘴到底是美國製的?還是義大利製的?這就不清楚了)。

其實米蘭的歐爾吉(Orsi)公司直到1980年代為止,都還有生產藍色的水晶吹嘴。在我念中學時,就是在銀座的Yamaha本店買到歐爾吉公司的藍色水晶吹嘴。



波馬利可公司的水晶吹嘴

義大利的波馬利可(Pomarico)公司是現在世界上唯一還在製作水晶吹嘴的公司,因而非常有名。

波馬利可公司的第一代老闆科吉摩.波馬利可(Cosimo Pomarico)原本是來自於熱那亞的單簧管演奏家。所以可以推想他還在熱那亞時應該也去過布齊公司才對。

波馬利可公司並不是用玻璃,而是直接從水晶(水晶玻璃、不是天然水晶,而是人工水晶)來製作吹嘴的。在義大利托斯卡那區(Toscana)西恩納省(Provincia di Siena)埃爾薩谷口村(Colle di Val d'Elsa)這個地方,可說是被稱為「水晶之村」般有名的人工水晶產地,世界上15%的水晶、義大利95%的水晶都是來自於此。波馬利可公司就是使用這裡出產的水晶玻璃塊,去車削加工成單簧管的吹嘴。他們還利用主成分不同的水晶玻璃,做出了透明、黑色、或是紅外線、紫外線照射過去就會變色的各種顏色吹嘴。(譯註:這些不同顏色的吹嘴,分別用寶石的名稱命名,如Emerald、Nigun、Ruby、Sapphire、Diamond)

就算同樣是義大利製的水晶吹嘴,也有像波馬利可公司這樣是從水晶塊車削加工而成或是直接利用鑄造模具製作的差異,這兩種製造方式所生產出來的吹嘴其音色與吹奏感也都不一樣。一般來說,鑄造出來的吹嘴會比車削出來的吹嘴重量輕。至於內含氣泡的初期鑄造行吹嘴其重量應該就更輕了。而且鑄造型吹嘴與切削型吹嘴在送氣的截面形狀上也是不一樣的。一般認為,直接切削出來的波馬利可吹嘴其個體差異會比較大,但如果看成這是義大利式的風格問題的話,似乎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

至於使用鑄造方式做出來、這種過去生產的吹嘴,現在在拍賣網站或中古商店上買得到,有興趣的人,不妨試試看。

威爾第與義大利的音準

最後來稍微談一下義大利的音準習慣。

如果去吹比較老的義大利吹嘴,會感覺到音準似乎比較低。不知道這跟他們製造的樂器音準原本也就比較低有關?

這讓我想起了一件事。1881年時,義大利的音樂家們都以威爾第為中心集合在米蘭,打算將義大利的音準設定為A=432Hz(譯註:現在的音樂世界的音準基準是A=440~442Hz)。因此威爾第也在稍後的1884年向義大利政府的音樂委員會提出了如下的請願書(概略內容):

「就像法國採用了基準音準的制度一樣,我們也建議義大利應該採用統一的音準基準制度。我們提議應該使用比較低的A=432Hz為基準,讓義大利各都市的管弦樂團或史卡拉歌劇院都使用這個基準音準來演奏。

至於羅馬提議的A=450Hz基準音準,則是引來相當悲慘的狀況。因為合唱團要像尖叫一樣唱高,聽起來就非常尖銳,讓歌唱的品質下降。明明音樂語言是具有普遍性的,那為什麼巴黎或米蘭的降B音高,跑到羅馬就變成了A了(諷刺羅馬的音準和其他地方相差半音了)?因此我和合唱團的音樂家們都希望能把音樂世界的音準統一起來」。

自那之後,義大利的基準音準就設定成了432Hz了,但進入二十世紀、打過兩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的樂器產業衰退下來,而開始使用義大利國外的樂器,這才讓義大利的音準回到了和現代大部分國家都採用的音準基準(A=442Hz)。

順帶一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義大利分裂成了義大利社會共和國(1943~1945)與義大利王國兩個國家,大戰結束後,義大利社會共和國又併回了義大利王國,到了1946年義大利王國又變成了現在的義大利共和國。

我也聽過身為義大利代表性的單簧管演奏大師之一的保羅.貝爾特拉米尼(Paolo Beltramini,前述Ripamonti公司的單簧管代言人)先生跟我說過以下的事情:

「我的老師保羅.布迪尼(Paolo Budini,1912~2001)說,現在的音樂家有很多種樂器與吹嘴可以選擇,但在我那個時代,因為受到大戰影響的關係,樂器就只有拉姆朋與卡札尼公司(Rampone & Cazzani)可以選、而吹嘴也只有布齊公司的水晶吹嘴可以選了。

至於我自己曾在西恩納省的市民管樂團吹奏時,就有團員是吹著非常老、音準很低的阿爾伯特式單簧管。此外,在我大學的時候,曾經留德或是留學奧地利的日本人提到他們印象中的義大利單簧管演奏家時,總是說「音準很低、使用水晶吹嘴」。所以西恩納省樂團中那位吹著阿爾伯特單簧管的團員們的低音準,就是我在義大利最後體驗到的奇妙經驗。

就連我的老師師事梅羅尼(Fabrizio Meloni,米蘭史卡拉歌劇院管弦樂團單簧管首席)也說:「在義大利使用巴菲公司的65mm調音管搭配凡德倫公司(Vandoren)的13系列吹嘴(比較低的吹嘴,A=440Hz),是最基本的配備」。

但在日本,使用66mm的調音管搭配普通的吹嘴才是基本配備。換句話說,義大利是使用比較長的吹嘴(所以比較低),然後使用比較短的調音管來彌補音準;在日本是使用比較短(其實這是正常的442Hz音準)的吹嘴來配合比較長的調音管,所以兩者在音準上還是能合在一起的。

所以義大利到現在還是使用比較低音準的吹嘴,也可能是因為威爾第替合唱團請命的432Hz音準遺留下的影響啊。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