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柴可夫斯基大賽管樂版誕生秘話(1)


譯自:Pipers 2019年9月號 457期

柴可夫斯基大賽長笛組評審長談比賽誕生秘話

Denis Bouriakov(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專訪

[前言]

六月底剛舉行的柴可夫斯基大賽管樂組預賽與決賽,在國際音樂大賽中知名度非常高,因此廣受音樂圈的注目。當時本誌在比賽前特別專訪了長笛組的評審長Denis Bouriakov先生來談談這個比賽的誕生秘話。

[Denis Bouriakov簡介]

1981年出生於克里米亞,十歲起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院附屬中央音樂學校就讀,之後很快就在俄羅斯國內外演出獨奏會出道。中央音樂學校必要後,前往英國皇家音樂院師事大師威廉.班乃特,2001年以第一名畢業於該音樂院。之後以管弦樂團演奏家的身分參與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里茲的北方歌劇院(Leeds Opera North)、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之演奏。之後歷經了芬蘭的坦佩雷愛樂(Tampere Philharmonic Orch.)長笛首席、巴塞隆納交響樂團長笛首席、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長笛首席等職位後,於2015年成為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過去獲得過捷克布拉格小協奏曲國際音樂大賽第一獎、尼爾森國際大賽第二獎、勞倫佐(Leonardo De Lorenzo)國際長笛大賽第二獎(第一獎從缺)、慕尼黑大賽指定曲演奏特別獎與貝連萊特(Bärenreiter)出版社獎、郎帕爾國際大色第二獎、北京尼可萊國際長笛大賽第二獎、拉留(M. Larrieu)國際大賽第三獎與特別獎、2009第七屆神戶國際音樂大賽第三獎與特別獎、同年也獲得布拉格之春國際大賽第一獎等輝煌成績。目前也在世界各地舉行獨奏會而活躍著,自2009年以來,每年都會到日本舉行巡迴演出。目前使用的樂器為Altus PS Model.

兩年前在PMF和格吉耶夫閒聊之時...

*這段專訪是在柴可夫基大賽申請審核結束後的六月上旬舉行。

採訪:聽到柴可夫斯基大賽要舉辦管樂組時,有點讓人吃驚。想請教一下為何想辦管樂組的比賽呢?

Bouriakov(以下簡稱B):其緣由是來自兩年前的太平洋音樂節(PMF, Pasific Music Festival)。當時我和這個音樂節的藝術總監格吉耶夫(Valery Gergiev)、擔任講師的伊佐托夫(Eugene Izotov,雙簧管演奏家,舊金山交響樂團雙簧管首席)先生三人閒聊,聊到了「最近俄羅斯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管樂演奏家出現」的話題。其實,現在美國與歐洲的主要樂團中,就有以往沒有的很多俄羅斯演奏家活躍著。

即便如此,世界上還是有「俄國的管樂不強」這樣根深蒂固的印象。明明俄國就有很多優異的音樂學校、管樂的水準非常之高,明顯和一般社會上的認知有著不小的差距。而且管樂器被看作是管弦樂團樂器,而很少被看成是獨奏樂器。這樣的情形不僅是在俄羅斯、在美國也是差不多如此。因為其實就連長笛,一般也很少人會想到這種樂器常常有在開獨奏會。

所以我們三人聊到此事時,伊佐托夫就說:「既然俄國有柴可夫斯基大賽這麼有名的國際音樂比賽,如果能在這個比賽中加入管樂組的比賽,是不是就能扭轉這種錯誤的印象?」。聽了這話的格吉耶夫先生大概停了兩秒,就回答:「的確如此,那就由我來實現這件事吧!」

實際上格吉耶夫也真的帶著這個構想回去了俄羅斯和主辦單位提議。不過,一開始還是很難讓主辦單位理解要舉辦管樂組比賽的意義,甚至裡面還有人說:「你是不是腦袋有問題啊?」(笑)

B(繼續):
格吉耶夫自己對這個比賽的期盼,則是以下的內容。

就算現在有很多國際性的管樂比賽,但這些比賽幾乎都是挑選只有演奏該樂器的人才知道的原創作品來當作指定曲(譯註:最有名的就是尼爾森國際大賽了),然後頒獎給能把這樣的曲子演的非常好的人。不過,如果要創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的管樂組比賽的話,希望就能和過往其他的比賽做出區別。大部分的比賽,其主要的目的都是能挖掘出比一般人資質更優異的演奏家、讓他們能在社會上出人頭地;但柴可夫斯基大賽在傳統上,不論是鋼琴、弦樂器、聲樂哪一組,並不是只要找出優秀的演奏家,而是一個能製造出超級巨星的場合。所以如果要舉辦管樂組的比賽的話,也希望這個比賽能具有發掘超級巨星的地位。這就是格吉耶夫最重視的地方。

當然,這個比賽才剛剛開始辦,所以也沒人知道這個目標到底會不會成功就是了。

最有趣的地方是,當我一開始試著要替長笛組挑選指定曲時,正想要以泰勒曼的幻想曲、貝里歐(Berio)的序列曲或法國近代長笛作品為中心來組成曲目時,格吉耶夫就說:「不行不行,這樣不就跟其他比賽完全一樣了」。他接著說:「應該要選能讓聽眾更驚訝的曲子,讓大家明白原來管樂器也能演這樣的東西才行!看能不能找出這種更具衝擊性的曲子?」

所以我只好重新考慮一遍,結果也就選出了和其他比賽非常不同的指定曲出來。其實傳統的柴可夫斯基大賽的最後一輪決賽,都會以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為指定曲之中心。因此,我就想到管樂組的最後一輪決賽,也可以把柴可夫斯基所寫的歌劇「尤金.奧涅金(Eugene Onegin)」中連斯基(Lensky)的詠嘆調放入指定曲之中。這段詠嘆調曾經改編成小提琴獨奏的版本而非常有名,所以我覺得應該也很適合管樂器演奏才對。

不過,格吉耶夫卻說:「只有這樣還是不夠啊」(笑)。於是我就說:「那還有一招,就是把類似像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版也拿來當指定曲如何?」,於是另外一首指定曲也當場就決定了。

採訪:Bouriakov先生您自己是甚麼時候演過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長笛版的?

B:
2009年在東京舉行的長笛研討會上,雖然我只演了第一樂章,但這還是我第一次演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

採訪:在長笛組的比賽第二輪中,也採用了Bouriakov先生改編的難曲啊(帕格尼尼與聖桑)。

B:
這是因為格吉耶夫先生很堅持一定要放些技巧超難的曲子進去啊(笑)。這絕對不是為了宣揚我自己而做的選曲。只是他問說:「這曲子怎麼樣?」時,剛好我都有編過曲而已。

採訪:不過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這樣經過改編的超級難曲,好像也只有長笛組的指定曲才有出現呢。

B:
這是因為長笛組是由我來選曲的關係。其他的樂器和長笛相比,的確是選擇了比較傳統性的樂曲當指定曲。特別像是雙簧管,因為樂器的特性緣故,要長時間持續吹奏會非常累(決賽要比45分鐘),所以無論如何都只能選擇比較傳統經典性的曲子。

當然指定曲的目的,並不是在測試「誰能演的最快?」,而是要挑選出技巧與音樂上都是真正音樂家的人。所以在這點上,即便雙簧管組就算沒有演小提琴協奏曲這種超難的樂曲也不會是問題。不過,在長笛上,還是希望能找出技巧與音樂性兼備,而且不會讓人感受到極限、充滿才氣的音樂家。雖然也有人擔心,看到小提琴協奏曲或帕格尼尼的樂曲出現在指定曲名單中,會陸陸續續嚇跑很多來報名的人,不過格吉耶夫卻說:「反正會怕的,也不是我們想找的人就是了」。

這次的比賽,就是這樣具有以往沒有的野心來當作目標,是否算是成功,可能也沒人知道。不過格吉耶夫過去也提了很多別人說他「是不是腦袋燒壞了?」的目標出來,結果都一一實現,所以我想這次的比賽最終應該也會獲得不錯的結果才對。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