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33)


在柏林開獨奏音樂會與福特萬格勒逝世十周年紀念音樂會之回憶

 

我在這一年的816日在柏林舉行了獨奏音樂會。曲目中的第一首作品是亨德密特於1939年所創作的豎笛奏鳴曲,其次是史特拉文斯基的三首獨奏小品,再來則是法國作曲家屋金‧波札(Eugene Bozza,不過波札的豎笛作品很多,這裡沒有說明是哪一首)與有名的管風琴演奏家夏爾‧瑪麗亞‧魏多(Charles-Marie Widor,這裡應該是指Introduction et Rondo for Clarinet and piano, Op.72)的作品。在中場休息後,下半場第一首曲目是史博的幻想與變奏曲,作品81號(Louis SpohrFantasia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Danzi, Op.81),最後則是以布拉姆斯悠遠深長的第二號豎笛奏鳴曲(Johannes BrahmsSonate fur Klarinette und Klavier Es-Dur, Op.120 Nr.2)收尾。演奏會結束的隔天,我被邀請去慕尼黑,替電視節目進行了舒曼的幻想小品-作品七十三號(Robert SchumannFantasiestucke Op.73)之錄影。當時和我合作的鋼琴家,則是現在也以指揮家身分活躍的克里斯多夫‧埃森巴哈(Christoph Eschenbach)。

 

錄完影的我立刻就趕回柏林,來消化由約夫姆、祖賓‧梅塔、庫柏力克等指揮家指揮的音樂會。然後,在1013日的某場音樂會中,有我擔任巴賽管的演出。指揮家是約夫姆,在音樂會的第二部份中,要演出莫札特為十三件木管樂器所寫的「大組曲」(Serenade K.361 "Gran Partita" in B Flat Major)。其實,這首曲子現在大多是改為十二件木管樂器加上低音大提琴來演奏。其原因是本來莫札特考慮的配器似乎就是如此,所以甚至在樂譜上也寫了撥奏(pizzicato)的部份。後來才有人用倍低音低音管(Contra Bassoon)來代替低音大提琴;當我們在組合木管重奏團來演奏這首曲子時,也是選擇使用倍低音低音管來演奏。在1012日與13日的音樂會中,除了這首莫札特的降B大調小夜曲-作品361號以外,第一部分的曲目還有理查‧史特勞斯的「變形」(Metamorphosen)與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則是由克里福德‧可頌擔任獨奏。

 

譯注:不過,在由柏林愛樂的團員組成的「柏林愛樂管樂重奏團」(Blaser d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所灌錄的莫札特大組曲CD中,卻還是使用低音大提琴來擔任最低音的部份。

 

進入十月中旬的十六日與十七日,有卡拉揚所指揮的音樂會。關於這兩場音樂會,在「樂季的焦點」中有相關的評論記載;內容是這麼寫的:「在新樂季前半於柏林愛樂廳所舉行之卡拉揚音樂會中的最高潮,就是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卡拉揚是閉上眼睛來指揮這首超越苦痛的作品,他把那有名的命運主題,以纖細敏感的方式讓樂團吟唱出來,讓人感到在莊嚴中存在著苦痛。柏林愛樂的表現中,特別是弦樂群,展現了超越本身實力以上的感情。而豎笛的透明音色,也深深留在觀眾的心中,讓人忘也忘不了」。

 

這場音樂會就是由我擔任豎笛部分的演出,而這篇評論卻特別提到豎笛的部份,讓我非常的高興。

 

在這年的秋天,在卡拉揚的指揮下,我們替DG灌錄了布拉姆斯的交響曲。然後又在約夫姆的指揮下灌錄了布魯克納的第七號交響曲。

 

話稍微倒回去一些,這年樂季剛開始時,我們在例行的柏林藝術節中的九月七日與八日,由祖賓‧梅塔指揮了福特萬格勒作曲的「給鋼琴與管弦樂之交響協奏曲」,鋼琴獨奏是巴倫波音(Daniel Barenboim)。這兩場音樂會是為了紀念卡拉揚前任的偉大柏林愛樂首席指揮福特萬格勒之逝世十周年所舉辦的。另外,同樣為了紀念福特萬格勒逝世十周年,開伯爾特也在這一年十一月三十一日與十二月一日的音樂會中,除了演奏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外,也演奏了福特萬格勒自己作曲的第三號交響曲。

就這樣也快到了1964年的盡頭。這一年的1229日與30日兩天,也是依例由卡拉揚指揮舉行了年終音樂會。曲目一開始是路易吉‧諾諾(Luigi Nono)的作品,其次是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由柏林愛樂首席--埃伯爾哈特‧芬克擔任獨奏),最後則是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