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32)


和克倫佩勒合作以及溫達利希最後的演唱

 

結束維也納的公演後,柏林愛樂也回到了柏林。在五月底,我們和克倫佩勒(Otto Klemperer,著名德國指揮家)有一場精彩的演出。克倫佩勒在這場音樂會中指揮了巴哈的組曲、莫札特的交響曲以及貝多芬的第六號交響曲。尤其是最後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就我們看來,是剛和卡拉揚在維也納演出過的曲目。如前所述,當時卡拉揚是用一種比較緊張的速度來演奏;然而令我吃驚的是,克倫佩勒的詮釋剛好與卡拉揚完全相反。他在這首曲子中,是採用比較緩慢的速度來演奏。一開始,我們還覺得這樣的速度未免太慢了,但是沒多久樂團就習慣了,並且對這樣的貝多芬詮釋方式,產生很大的共鳴感。本來,克倫佩勒就是喜歡採用緩慢速度的人。但這場在五月底的音樂會,對我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經驗;藉由這次的經驗,我又重新學習到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的美麗之處。克倫佩勒這樣的確信,也對產生了一種新的啟發。他這種形式的貝多芬詮釋,可以說是一種穩重而深刻的演奏。

 

到了六月,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由卡爾‧貝姆指揮的莫札特「魔笛」錄音(DG出版)。當時我在樂團中,除了豎笛以外,也兼吹巴賽管(Basset Horn,豎笛家族樂器的一種,可以說是一種相當於中音豎笛的樂器);而莫札特這個人,剛好能理解豎笛這種新樂器(譯註:豎笛約在1700年發明,到莫札特時代才發明七八十年左右)的音色,而在管弦樂團的配器中加入了豎笛;而就像豎笛一樣,他也送給這個世界許多由巴賽管演奏的美麗旋律。莫札特也深深地了解巴賽管的音色,所以在他晚年的作品,如「魔笛」、或「安魂曲」中,讓巴賽管充分發揮了其幽暗深鬱的特色。

 

在這個「魔笛」全曲的錄音中和我們共同合作的歌手中,男高音佛利茲‧溫達利希(Fritz Wunderlich,德國男高音)是最讓我忘不了的。他的音色可以說是百年難得一聞的美聲。當時,我認為由他來擔任這個男高音的角色,是再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莫札特詮釋了。

 

不過,溫達利希在結束後這次的錄音後沒多久就去世了。這件發生在這一年七月的事故,非常令人難忘;當時我剛開始放暑假,正在北海的祖爾特島(Sylt)度假。某天早上無意的買份報紙來看,竟然頭版就是溫達利希去世的消息。雖然他這麼年紀輕輕就過世了,但他仍是我所知的最棒男高音。而這次「魔笛」的錄音,剛好就成為他最後的演唱。每當想到塔米諾(Tamino,魔笛的男主角)之詠嘆調,或是聽到包含已經不存在於世上之美聲的「魔笛」錄音時,就不得不悼念溫達利希的悲劇去世。

 

1964/65年的樂季,異於往年而早早的在730日就開始,而柏林愛樂也為了參加薩爾茲堡的夏季音樂節而開始旅程。這次的公演一直持續到816日為止。在這期間的演奏中,讓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有祖賓‧梅塔指揮,史納德漢(Wolfgang Schneiderhan,前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獨奏的小提琴協奏曲、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指揮喬治‧塞爾指揮,克里福德‧可頌擔任鋼琴獨奏的莫札特C小調鋼琴協奏曲、以及卡拉揚指揮的理查‧史特勞斯音樂會。在後者的音樂會中,當然還是我們的招牌組合:舒瓦茲柯芙演唱的「最後的四首歌」、寇赫獨奏的雙簧管協奏曲,都是非常棒的演出。

 

我們在薩爾茲堡待了兩週半左右,是住在郊外的旅館,所以可以在綠色環境中度過。偶而可以在山間散步,或者是在美麗的薩爾茲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湖中游泳,因而留下了許多享受大自然風情的回憶。薩爾茲堡的夏天,總是令人非常開心。然後還有和很多不同指揮家合作的機會,也可以去聽其他音樂家的音樂會---特別是維也納愛樂的演出,或者去觀賞歌劇也很不錯。真是有聽又有看的活動。最後柏林愛樂於816日回到柏林,才正式開始這新的樂季。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