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8月4日 星期四

莫札特「大組曲」之創作謎團

譯自Pipers雜誌2005年11月號Vol.291~寫給管樂器演奏者的「音」故知新專欄(44)


莫札特「大組曲(Gran Partita)」的原曲是木管八重奏?


文:佐伯茂樹


俗稱為「十三種管樂器的小夜曲」或是被稱為「大組曲(Gran Partita)」的莫札特「降B大調小夜曲K.361」,被認為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幾首作品之一,但老實說,我自己並不是很喜歡這首作品。


理由是曲子讓人覺得太長了,而且對莫札特來說有點音響的重心太過低沉、並不是那麼洗鍊的感覺。


當然,這個組曲中每首曲子單獨來看,不論是旋律或構造都還是非常精彩,但全曲總共七個樂章,演奏起來將近50分鐘,對這種類型的室內樂曲來說都是異例的漫長。


此外,編制中使用了四把法國號,再加上倍低音大提琴(倍低音管)的音響效果,讓人覺得低音的成分過多,和莫札特其他可以聽到內聲部或低音纖細旋律線、音響效果洗鍊的作品相比,無法認為是他想嘗試改變音色的一種趣味。


這首作品的手稿至今還在,當然不用懷疑這是莫札特自己寫的作品,但這是不是依照他自身意志來寫作下去的,頗令人玩味。難不成這是他單純為了賺一點外快而另外接下的工作(當然,他每首作品都是有報酬的...)?後來應該是做夢也沒想到這會成為他的代表作之一吧?既然有了這些疑問,這次就想來針對這首大組曲來考察看看。


首先先請大家看一下,這首曲的樂器編制。從上到下共有兩部雙簧管、兩部單簧管、兩部巴賽管、兩部F調法國號、兩部低音降B調法國號、兩部低音管、加上低音大提琴,總計有13個聲部。這對於莫札特或同時代作曲家所寫的作品而言,是少見的龐大人數編制,與其說是室內樂編制,不如說像是軍樂隊編制了。


如大家所知,在莫札特或海頓的時代,就已經流行了有被稱為「Harmoniemusik」的管樂八重奏存在,通常是在戶外演奏歌劇的改編樂曲或是小夜曲等輕鬆娛樂音樂,這個管樂八重奏的基本編制是雙簧管、單簧管、法國號、低音管各兩部,一直到進入十九世紀為止,以這種編制為準留下來的作品為數不少。


就以莫札特自己而言,也用這樣的八重奏編制寫作了降E大調的K.375與C小調的K.388兩首小夜曲,這兩首作品完全沒有多餘不恰當的音符,可以說是木管重奏的標準曲目而受到大家歡迎。


以這樣算是理想的木管八重奏編制和大組曲的編制相比,後者多了巴賽管、低音降B調法國號與低音大提琴,果然還是可以看出低音的比率有點高。實際上,且不論曲中的巴賽管部分,低音降B調法國號與低音大提琴從頭到尾就是貫徹著補強式的寫作筆法,這是令人無法忽略之處。


其實關於這一點,曾經有人發表了很有意思的學說。這是荷蘭一位名叫巴斯提安.布羅姆赫爾特(Bastiaan Blomhert,本身也是著名指揮家)的音樂學者,在1991年發表的「大組曲的原版是木管八重奏」之衝擊性文章。


其內容就是,以往被認為是由第三者根據大組曲改編成的「木管八重奏組曲」才是「大組曲」的原始版本,之後再由作曲家莫札特本人再改編為大編制演奏的版本。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說法並沒有找到決定性的證據,突然硬是要把這個說法當作事實來接受好像有點勉強,但如果實際去比較八重奏版和十三重奏版的樂譜,會發覺明顯是八重奏的音響效果比較洗鍊,也沒有重心過低的問題,聽起來就是很穩定的感覺。


實際上,莫札特寫的K.375小夜曲,原本是預計寫成不含雙簧管的六重奏形式的。(如下圖)



一年之後,為了配合奧地利皇帝的樂團編制,於是莫札特又將這首曲子重新改寫成八重奏的編制。現在,以筆者的耳力而言,要辨別到底何者才是原版,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根據這樣的事實來考量,大組曲也是後來才擴大改寫而成的,根本一點都不奇怪。


假設,布羅姆赫爾特的說法是正確的話,莫札特心中恐怕一開始是打算以木管八重奏的編制寫出四個樂章的作品,後來因為甚麼特別的機會緊迫而來,而臨時改編成大編制的版本。可能也是這樣,才會給筆者過長、音響過低的感想。


還有一點不得不考慮的,就是低音大提琴演奏的是八重奏版的第二部低音管的低八度音域。


13聲部版的低音大提琴中,出現了必須要是五弦的低音大提琴才演奏得出來的低音C;但如同華格納或布魯克納等作曲家都是以四弦低音大提琴能拉出最低音的E為極限來寫作一樣,畢竟能夠拉出低音C的五弦低音大提琴是到了十九世紀末期才發明出來的。


當然,莫札特的時代,低音大提琴的定義尚未明確,跟古提琴(Viole)家族的古低音大提琴(Violone)或是大提琴等同屬五度調弦的種種樂器混淆再一起,所以無法一概而論,但是不是應該照現在的記譜習慣,直接將音符自動低八度演奏?


舉例來說,巴哈的布蘭登堡協奏曲雖然在大提琴之外,另外增設了古低音大提琴(Violone)的聲部,但從第二號與第六號的樂譜來看,很難想像其用法是要求要低八度演奏的。(第二號的樂譜是大提琴與古低音大提琴譜面上就相差八度了,如果後者再低八度的話,就會變成兩者相距兩個八度的奇怪現象。第六號的話,如果將古低音大提琴的聲部低八度演奏,會出現即便是現代的五弦低音大提琴也拉不出來的降B)


回頭來看「大組曲」,從其用法來看,似乎不太可能跟今日一般習慣一樣是將低音大提琴的音高八度記譜,但這個問題有另外進行驗證的必要。


無論如何,筆者都推薦去聽聽看「大組曲」的八重奏版本,然後和十三重奏的版本進行比較。幸好八重奏的版本,現在有維也納的Doblinger出版社重新出版,如果能在音樂會上聽到這兩者的現場比較,一定是非常有趣的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