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6月7日 星期二

貝多芬六重奏Op.71單簧管重奏版改編

說到貝多芬的作品中,與管樂器相關的六重奏,最容易被人想起的,就是兩把法國號與弦樂四重奏組合起來的降E大調六重奏Op.81了(至少股溝大神是這麼告訴我的~)。這首作曲是有點近似複協奏曲的室內樂作品,也不是全部管樂器所組成的。因此真正全部是管樂器組成的六重奏,則是比較少為人演奏、同樣是降E大調的六重奏Op.71了。


由於貝多芬在二十歲出頭時離開故鄉波昂,來到繁華的音樂中心維也納。而當地很流行這種管樂器組成的重奏,所以貝多芬意外地留下了不少這樣的管樂重奏作品,只不過他的交響曲、鋼琴作品或弦樂四重奏的光彩遮蓋了這些早期作品,就比較少為人所知或演奏。


這首Op.71根據研究,應該是1796年左右所完成的。剛好這個時期,來自波希米亞、於法國成名的單簧管名家貝爾(Joseph Beer)也在維也納發展(他也是莫札特晚年的好友之一),因此讓貝多芬啟發了對單簧管的興趣,在許多室內樂中加入了單簧管。這首六重奏應該也是受到貝爾的影響而創作出來的。貝爾自己也在維也納演出管樂八重奏(Harmoniemusik)的室內樂,肯定有給予貝多芬很多關於管樂重奏寫作的建議。也是這樣,貝多芬在這一段時期,寫下了很多與管樂器相關的作品。


這首作品編制上是兩把降B調單簧管、兩把降E調法國號、兩把低音管所組成,至於為什麼省略了管樂八重奏中的兩把雙簧管,可能是演出時找不到適合的人選吧?就先寫成六重奏了。


樂曲的結構是四個樂章---帶有慢板序奏的標準奏鳴曲形式的快板第一樂章、旋律優美的慢板第二樂章、小步舞曲形式的第三樂章與帶有進行曲性格的輪旋曲第四樂章。其實就是一個管樂重奏構成的室內樂交響曲,我個人是覺得非常適合(木管)管樂人用來學習正統音樂形式的一個作品。如果在管樂社(團)中剛好找得到兩把低音管的話,其實一般的國高中生就能組起來演奏了。如果不喜歡有「類木管」的法國號出現的話,甚至直接找兩把中音薩氏管來代替也不錯,畢竟原曲就是寫在降E調上,完全不需要移調(但第二部法國號有些低音在薩氏管上得高八度吹)。如果找不到兩把低音管,用兩把低音單簧管(須移調)或兩把上低音薩氏管(不須移調)來吹,就能變成純簧片六重奏。真是家家戶戶必備、送禮自用兩相宜的萬能樂曲(笑)。


既然這曲子這麼厲害,當然也很適合改編成單簧管六重奏來演。如果照原曲的設計,只要把兩把法國號置換成兩把中音單簧管、兩把低音管換成低音單簧管就結案了。不過,我自己比較希望將這首作品調整成標準單簧管六重奏的編制,換言之,就是降E調、兩把降B調、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低音單簧管、倍中音單簧管(或倍低音單簧管)的組合。其中倍中音單簧管的聲部最低音只有到G,其實也可以用低音單簧管代替。


改編上大致就是將原曲的第一部單簧管換成了降E調單簧管、第二部單簧管改成第一部降B調,第一部法國號改成第二部降B調、第二部法國號變成中音單簧管、第一部低音管改成第一部低音單簧管、第二部低音管移到倍中音單簧管上。不過直接移植的話,第二部降B調或中音單簧管會有點無聊,因為十八世紀末期的法國號構造還很單純,所以貝多芬大致寫同音與接近同音的半音轉化,最多就是自然泛音構成的琶音。這對單簧管家族來說,幾乎都是在吹合聲的苦工,所以我會把原曲的低音管或是單簧管的樂句轉給第二部降B調或中音單簧管來演奏。而大齊奏時,為了發揮單簧管家族的音域優勢,也會視情況拉開原曲的合聲配置。


至於音符的輸入,曲子原本就不長(完整演奏約18分鐘),又只有六個聲部,本來就可以很快完成。加上找到了前人製作的原曲Finale電子檔,透過MXL格式互換,更是省掉許多麻煩(唯一要注意的是可能有調號跑掉的問題)。因此大約以兩天一個樂章的速度,前後約一個禮拜的時間就完成了改編。改編後的結果,如以下連結的MIDI音效所示,應該是還可以吧?


https://youtu.be/f0lsV9mFPx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