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是一首超級老歌,根據網路上的調查,是1959年首次由女星葉楓灌錄成國語唱片。後來許多知名歌星也都演唱過,比如說鳳飛飛、尤雅、蔡琴、費玉清等等現在大家還聽過的明星群都唱過,至於與葉楓同期或稍後一些的歌星唱過的,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當初在發行時,具名的作曲是「爾明選」,作詞是梁佩瓊。其實原曲旋律是一首名為Hati Memuji的印尼民謠,意思是衷心讚美印尼群島,有點像是「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感覺。至於所謂的「爾明選」,可能是一位名為「爾明」的人挑選出來的旋律,這位「爾明」到底是誰?是不是筆名?都已經不可考。至於梁佩瓊則是著名的作詞家陳蝶衣借用太座的名字的筆名。
既然其實是改自印尼民謠,就存在著不同的歌詞版本就像許多日本歌都有著不同的中文歌詞一樣。比如說,另外有位東南亞歌手鄺玉雲,就演唱了由雨牛(舒雲)填詞的版本,曲名變為「新月」,一樣是走「月亮代表我的心」的風格(笑)。
以上都是拜了股溝大神查出來的結果,只是想先介紹一下樂曲的背景。因為它是印尼民謠的這個事實,我原本也是不知道的。根據本教主小時候吹管樂團的印象,一直以為它是由一位名為王福齡的香港作曲家所寫。因為在那個年代出現了一個改編的非常好的管樂團版本,上頭就是這麼寫的,有圖為證:
這位王福齡是真有其人,維基百科上找得到他的資料,這裡也原文照貼:
王福齡(1925~1989)香港著名作曲家。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後來往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繼續進修音樂。1952年移居香港,進入邵氏電影公司替許多電影配樂,幾乎是邵氏的御用作曲家。
王福齡製作相當嚴謹,曾創造不少經典旋律。他以《不了情》而獲得第九屆亞太影展最佳主題曲特別獎。歌曲風行於東南亞各地,更被翻譯成多國語文。後來,他憑著《藍與黑》、《山歌戀》獲得第十一屆亞太影展最佳音樂獎。
離開邵氏後曾於嘉禾工作,後來退出電影圈,1989年逝世。
從維基百科的資料看起來,晚霞的確也不在他的作品名單中,或許是編曲者L. D. San Pedro搞不清楚,就借用了他的名字。
至於編曲者L. D. San Pedro何許人耶,其實也很難找到資料了,只能根據教主小時候使用的樂譜都是抄在名為「菲律賓秉公社(Peng Kong Mason Band)」的譜紙來推測他是個菲律賓人,也許是華僑?然後替自己的這個秉公社樂團改編的吧?
改編的時間是1970年9月25日,換句話說,距今已經長達半個世紀以上,可說是相當長壽的招牌管樂改編。簡明好吹,效果也很棒,所以大家都愛演。可能甚麼樂團都演過,在水管上可以找到一大堆錄音版本,本教主自己應該就演過三、四次。
但如上圖所示,這份手抄的版本,可能比你阿罵都還老,加上一直翻印來翻印去,辨識度很差,演奏時往往需要加上自己手寫註明,加上使用的編制是古早年代老樂團的配器(如下表,可以看到古意盎然),也需要一些微微的調整。
降D調短笛1
C調長笛1
雙簧管1
獨奏單簧管1
降B調單簧管1,2,3
中音薩氏管1,2
次中音薩氏管1
獨奏短號1
降B調短號1,2,3
降E調法國號1,2,3,4
長號1,2,3
上低音號1
低音號1
定音鼓1
於是...後來由許雙亮老師重新整理過,改由卡儂出版社重新出版,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版本了。稍稍不解的是,重新出版的版本,英文使用了「Sunset Glow」的名稱,而不是古老手抄版的「Twilight」,可能有甚麼特別的考量吧?
言歸正傳,這麼好聽的曲子,當然很適合改編給單簧管重奏來演出對吧?特別是一開始的主旋律是由單簧管聲部的獨特醇厚低音來表現,證明了改編者非常熟悉我們單簧管的特色,那部改編成單簧管重奏就太對不起原本的編曲家了對吧?
所以哩,我也手賤改編了一個八重奏的版本出來。就是標準的編制如下:
降E調單簧管1
降B調單簧管4
中音單簧管(或巴賽管)1
低音單簧管1
倍中音單簧管(或倍低音單簧管)1
當然,如果能找到打擊組來「火力掩護」,加上從頭到尾都有的倫巴(Rumba)節奏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沒有的話,單純八個人也能演得不錯。
照例附上展示用的MIDI錄音,請大家參考看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