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怪老子之單簧管吹嘴乘載面基礎知識介紹

譯自Pipers雜誌1999年6月號Vol.214


單簧管吹嘴乘載面(Facing)之基礎知識介紹


文:湯姆.萊德納(Tom Ridenour)


[作者簡介]


湯姆.萊德納生於美國肯德基州,耶魯大學研究所單簧管主修畢業。之後他一面從事演奏活動,一面在Hartt學院、Wesleyan大學、Connecticut大學等處任教。1989年加入雷布朗樂器公司(Leblanc)成為該公司的木管樂器設計主任,負責了雷布朗公司各式職業級單簧管與相關產品(吹嘴等)的開發。期間除了在北美各地舉辦技術講座外,也著作了包括「單簧管指法」在內的許多專業書籍。


現在他定居在德州Duncanville,從事客製化單簧管音準改良、吹嘴與簧片製作,與自身品牌單簧管的開發。


===


大家千萬不要把單簧管吹嘴的乘載面(Facing。譯註:中文很難翻譯。有翻成「飾面」---台灣Yamaha的譯名,很有意思。更多場合是直接不翻,使用英文。這裡採取功能方面的直接解釋。不論如何,這個Facing是包含了很多部分的集合名稱,總歸就是吹嘴上放置簧片、產生聲音之處的集合名稱)想得太過複雜。以下的說明,大致來說,就是提供大家正確、客觀、有自信地判斷甚麼形式的吹嘴最適合自己的資訊。


在思考吹嘴的「乘載面」會產生甚麼作用之前,必須要留意底下兩個互相關聯的事項:


1.吹嘴是乘載面、材質、吹嘴內部形狀、外形等各種要素的結合體,以一道料理來比喻的話,就是相當於「食譜」中的各種素材。這些要素當然可以拿出來單一討論,實際上彼此之間卻都是相依存在的。只要改變其中一個要素、就會同時對其他要素產生影響。因此....


2.這些關於乘載面或乘載面的變化會對吹嘴的演奏性產生甚麼影響的討論,是僅對於吹嘴以外的其他吹奏要素都不改變下,才是成立的。


「乘載面」是由以下四個部分所構成(參照下兩圖,分別取自Yamaha官網與廖以正老師部落格)




(1)簧片乘載平台(Reed Table),常常會被(天真的)叫成「平台(Flat Table)」。

(2)左右兩條側緣(Side Rail)

(3)前緣(Tip Rail)

(4)阻力曲線(Resistance Curve,其終點決定了尖端開口=Tip Opening。一般通常也稱為Facing Curve)


===


[簧片乘載平台(Reed Table)]


簧片乘載平台到底應不應該成為完美的平面?或者是否應該具有些微的凹面(如同Vandoren公司等許多使用機械加工生產出來的吹嘴)?往往有很多的討論。然而就筆者所知,這些討論大多帶有太過主觀的意見,很容易成為彼此拿優點攻擊對方缺點的批評。不過這些批評幾乎都缺乏符合現實、令人心服口服的解釋,也沒有很好的佐證。


的確,不論是做成完美平面或是略帶凹面的形式,都能做出好的吹嘴。不過,筆者能確信的是,就算說乘載平台應該要有些微的凹面,其程度也不能太大。因為凹面程度太大而到了吹嘴的氣窗(Window,參照上兩圖)時,就會讓簧片與乘載平台之間有間隙而漏氣,也跟樂器按鍵墊子漏氣一樣,造成音色或吹奏感的壞影響。


[阻力曲線(Resistance Curve)]


阻力曲線就是從氣窗下緣到尖端開口(Tip Opening)為止的這段弧線。這段曲線如果越像弓形一樣弧度越大,阻力就越大;越接近直線,阻力就越小。


阻力曲線通常會分成尖端開口大小曲線長度兩個部份來說明。


其中的曲線長度對於簧片就相當於游泳的跳板一樣的作用。只要你站在靠跳板的支點越近的地方,就會覺得跳板的反彈越硬;相反地如果離跳板的支點越遠,跳板的前端反應就越自由。換句話說,阻力曲線如果越短(支點靠簧片尖端比較近),就會覺得簧片越硬;阻力曲線越長(支點靠簧片尖端比較遠),就會覺得同樣的簧片會越自由越軟。


[尖端開口大小(Tip Opening)]


尖端開口越大,就會覺得阻力越大,相對地,就越需要能夠自由振動的簧片。換句話說,尖端開口越大時,就需要比較軟、彈性比較好的簧片;尖端開口越小時,就可以使用厚一點的簧片。當然,這個討論都是建立在其他參數都不變的情況下。


[尖端開口大小與阻力曲線長度的關係]


從以上的討論,應該可以簡單幫助大家理解到尖端開口越小、阻力曲線越長的吹嘴會比尖端開口越大、阻力曲線越短的吹嘴阻力小才對。如果整理成公式的話,就會是以下的樣子:


尖端開口大 阻力曲線短=阻力大→配合簧片:軟/薄

尖端開口中 阻力曲線中=阻力中→配合簧片:中等

尖端開口小 阻力曲線長=阻力小→配合簧片:硬/厚


從這樣的公式中大略可以知道,讓吹嘴與簧片在阻力上互相匹配、獲得舒服的阻力與吹奏感,不管怎樣的場合都是適用的。


[差別為何?]


寫到這裡,也許會有人有這樣的疑問:只要能針對不同的阻力曲線找出適合的簧片,吹起來的舒服程度不就都是一樣的嗎?那有甚麼差別?然而實際的結果,卻是在感覺上有很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簡單整理如下:


阻力小(尖端開口小、阻力曲線長)的乘載面設計和比較硬的簧片配合時,控制會比較容易,音色上特別在高音域會比較暗。


至於阻力大(尖端開口大、阻力曲線短)的乘載面設計和比較軟的簧片配合時,音色會明顯明亮一些,音量也可能會因此大一些,但就伴隨著要犧牲一點運舌的靈巧性與控制性的問題。


[邊緣的寬度]


吹嘴邊緣(Rail)的寬度,也會對反應與音色產生影響。如果邊緣太寬,就會增加乘載面的阻力。特別是為了縮小氣窗(Window)而增寬邊緣時,這種現象會特別明顯。


至於前緣(Tip Rail)太寬,就會特別造成高音域的反應變遲鈍。不過當前緣與側緣(Side Rail)都有充足的寬度時,就能產生低頻較多、偏暗的音色。至於比較窄的邊緣則會降低阻力,增加高頻泛音,讓音色變亮、音量變大。特別是為了增大氣窗而讓邊緣變窄時,這種現象會特別明顯。只不過邊緣太窄時,聲音會太尖,而且常常會是簧片發出尖叫錯音問題的原因。


[氣窗]


吹嘴的氣窗大小,也會明顯影響到阻力大小。當其他設計參數大小都一樣時,只有氣窗大小有差異,就會造成吹嘴發出的音色有很大的不同。氣窗越大的吹嘴,越能吹出自由、大音量的聲音。


不過,雖說氣窗大可以自由吹出大音量的聲音,太大的氣窗其音色也有特別的魅力,但這樣的吹嘴的阻力很難讓人支撐住,而有吹出缺少核心、明亮音色的傾向。這樣的吹嘴,就算想吹出很有核心的聲音,也很難找到適合的簧片,使人得一直持續尋找能夠吹出有核心音色的簧片。


其實吹嘴這種產品,如果某個參數調整過頭,就很容易導致負面的結果。氣窗的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氣窗調大時,雖然能夠創造自由送氣的優點,但調太大時,就會導致失去穩定性,想要保持住聲音的核心或輪廓(音色的形狀)時,又會失去必要的阻力。


[非對稱型乘載面設計]


也是有左右側緣的曲線是不同形狀的吹嘴存在著。我們通常稱之為非對稱或是扭曲型乘載面設計。會做出這種乘載面設計的吹嘴廠商,其目標大致上都是想做出特別的音色來。


不過這樣做,就算是想獲得某個範圍限度的音色,也會招致其他的問題。特別是容易造成阻力上的問題。而且這些不對稱的邊緣,如果一路延到前緣,就會造成尖端開口的中心偏位,這對高音域的音色明顯會帶來壞影響(聲音有明顯變細、變尖的傾向)。就算有了左右很平衡的好簧片,也會無法掌握住高音域的反應,變成很危險不可靠的吹嘴。


這些不對稱的乘載面設計,容易出現以下問題,因此筆者完全無法推薦使用:


1.特別是在要控制吹出很小的音量時,容易養成咬簧片的習慣(下巴施加壓力過大)。

2.簧片的平衡變得很不穩定,讓挑選簧片變得很辛苦。為了配合吹嘴的不對稱,簧片的左右平衡調整會讓人充滿挫折感。

3.第三泛音區或一般所謂的Clarion音域以上的音都會變成吹圓滑或斷奏都很不穩定、也不均勻,特別是在吹小聲時更為明顯。

4.不管是在甚麼音量下,要維持同樣的音色都很困難。特別在很小聲吹奏時,出來的都會像使死掉一樣的聲音。

5.特別是在小音量吹奏時,也很難吹出有核心的音色。

6.當吹奏最大音量時,為了維持住音準,造成嘴型的壓力與送氣的壓力都得提高到極端的高。

7.高音域的音色太亮、太尖銳。

8.就算使用比較薄的簧片,大部分的場合還是會覺得阻力太大、很硬。


根據這以上諸多理由,建議是盡量避開這種非對稱型的設計。筆者常常都拿「水妖」來比喻這種吹嘴。抵擋不住水妖的誘惑,結果反而會造成船隻觸礁沉沒。其實在非對稱型吹嘴上所追求的音色,也可以在不犧牲調反應與挑選簧片上達成。為了某種單一目的,而犧牲妥協音樂本質要素,那就本末倒置了。為了追求幽暗的音色,演奏家或廠商可以採取的選項,就是從簧片上著手就好了。為了降低音色太過明亮的問題而採用了不對稱的邊緣,這種解法本身就會帶來很多問題,結果根本甚麼問題都無法解決。


[結論]


以上,以簡明的方式說明了關於乘載面的基礎知識。


在單簧管吹嘴的世界中,常常會有很多單簧管演奏者提出的批評與反論,而引起了品牌的信仰、甚至還有「夢幻名器」這樣的神話出現。因此唯有真正學到客觀的吹嘴知識,才能保證演奏家們演奏的穩定。從經驗與音樂上的洞察所獲得的真正知識,才能降低吹奏時的挫折感,也才能於取得技術上、音樂性上都可以滿足的配備時發揮效用。


===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