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正名一下,曲名的原文是Symphony Concertante for 2 Clarinets and Orchestra,翻成中文應該是「給兩把單簧管與管弦樂團的交響協奏曲」,但這樣有點太落落長,所以標題就偷懶一點,改為雙單簧管協奏曲囉。
如果是本部落格的忠實觀眾的話,應該會記得今年二月我發過了一篇名為「深夜中尋寶記」的文章。裡面提到了在舊雜誌中發現了著名(好吧,對大部分樂迷而言是陌生...)美國作曲家Ingolf Dahl曾接受大名鼎鼎的單簧管演奏大師班尼.好人(笑)的委託,替後者和他的老師Reginald Kell(相信很多人都吹過他的跳音練習曲)創作一首雙單簧管協奏曲。
當時文中也提到,這首曲子的身世實在太過坎坷,從創作開始,相關關係人就陸陸續續過世,以至於委託人、被委託人、被題獻者全部都沒聽到這首曲子長甚麼樣子,要不是作曲家生前剛好跟辛辛那提交響樂團的單簧管首席Richard Waller談到了這首曲子,而在Waller先生努力奔走之下,才終於讓這首曲子重見天日。由於整個故事太過傳奇,也讓我作了一些小考證。詳細的內容就請見前述內容,這裡不再贅述。本篇的內容想討論的倒是這首曲子首演之後,錄音並未問世,似乎也再找不到有演奏家願意演出這首曲子(而且至少還要一次找到兩位...),所以根本無法在網路上找到錄音,想見識一下這首一改再改的「數奇(?)」樂曲都不可得。簡直跟傳說中的失蹤本能寺三劫不吉對局一樣神秘....。
好在當初在考證的時候發現了一篇由Carrie Ann Budelman所寫的論文,看到這首曲子的來龍去脈。但是本教主因為是深夜中很快瀏覽過去,根本沒發現這篇論文的後半段就是這首曲子的總譜,錯過了一窺全曲面貌的機會。好在細心的某教龍王發現了這件事(據說龍王本人還拿著樂器試圖吹吹看哩),提醒了某教教主再回去好好瞧瞧這樂譜,終於讓這首曲子在網路上復活這件事出現契機。
於是依照慣例,既然沒有錄音,那就自己做一個!某教教主雖然神通廣大(?),但也無法一個人弄出整個樂團與獨奏的真實錄音,但只要有總譜、有軟體(大家熟悉的MuseScore),弄一個電子版本出來可是非常可行之事。於是某教教主就拉起袖子、對著論文,準備撩下去重新把樂譜輸入到MuseScore之中啦!
但真正開始輸入後,就後悔起來惹...。
原來此曲叫做「交響協奏曲」,果然名符其實,編制上就是完整大型管弦樂團的配置:
長笛三部(第三部兼短笛)、雙簧管兩部、低音管兩部、法國號兩部、小號兩部、長號兩部、低音號一部、打擊若干人(大鼓、小鼓、鈸、三音鼓、三角鐵、木琴、鐵琴...)、定音鼓(至少四顆吧)、豎琴、弦樂五部。
雖說MuseScore有內建完整管弦樂團的樣版(Template),先套下去使用就對了(如下圖,真的很好用啊),省得自己一部一部設定樂器,但是樂器塞滿了整個畫面,必須將音符縮到很小才能勉強塞入一頁之中,先天上輸入起來就有點痛苦了。加上弦樂聲部經常性出現拆成好幾部的狀態(慢板樂章中甚至出現了五部全部拆成上下聲部,一部份樂段甚至還拆成了三部@@...)、樂曲又很長(全部超過900小節、全長27分鐘,不折不扣就是一首交響曲!),弦樂還有各式詳盡的弓法指示,輸入起來實在很令人挫折,可說是越抄越厭世。
這之間還有某教其他演出樂曲要重新改編,於是這個曲子的輸入就斷斷續續、緩慢進行。常常一天可能僅完成數小節,甚至間隔好幾天才又勉強自己輸入一點進去。最後到了疫情爆發,大家都開始WFH,某教教主也有比較多的空閒,進度才有些提升。終於在歷經長達七個多月後的9/23日---這個天秤座開始的日子完成了全部的輸入,上傳水管公諸於世。影片的連結如下所示:
當然,花費了這麼大的心力完成了這個,一定要記錄一下,所以就有了這篇啦。
既然完成了,順便也寫一下自己聽的一點點心得:
伴奏比獨奏好聽很多。(苦笑)
獨奏就是有一種難吹又不是那麼好聽的感覺。(也難怪首演之後就沒人要演)
而且因為伴奏的編制很完整,獨奏很容易被伴奏淹沒,結論就是沒有覺悟的話,千萬不要隨便挑戰這首曲子。(吃力不討好)
伴奏的銅管也很辛苦,高音不用錢(小號的High C、High D是家常便飯),低音吹死你(法國號甚至寫到了Contrabass的音域---如下圖,應該很少看到法國用低音譜號記譜、而且還到了軟體警告的紅字吧?但我猜這可能是筆誤?)
作曲家似乎很愛七度,到處可以看到七度的和聲出現。(一部分可能是總譜錯誤就是了...)
滿多地方聽不太懂,特別是最後的主題變奏曲,連主題都很難懂啊!(可能要好好去翻一下論文的樂曲分析了)
這份總譜說不定也是論文作者自己輸入的?因為感覺錯音與遺漏很多。
總之,算是對單簧管業界做了一點點貢獻(笑),就請大家欣賞看看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