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各部分零件的大致狀況後,接下來就是最令人期待的組裝與試吹囉!
照順序先從下管與揚聲口開始,先塗上一點軟木油:
然後就順利把揚聲口組裝上去囉。最低音、位於揚聲口上的音孔蓋,是透過導桿來垂直式開合,感覺會比許多中音單簧管橫向開合的設計容易蓋緊。不過結果實際操作,發現還是要對準好某個角度,才不會漏氣。關鍵還是在位於下管的橫導桿不是做成均勻肉厚、而是中央厚、兩端薄的設計。所以如果揚聲口沒有轉到對準導桿中央較厚處,就容易漏氣。總覺得還是做均勻厚度比較好,比較能容錯對吧?
再來就是裝上腳架(peg),尾端的橡膠有點硬,而且看起來沒有鎖緊,但實際上也無法再鎖進去了。
裝上腳架後,就會發現腳架固定座的設計離管體本體太近,應該再拉遠一點才對,否則就會像下圖這樣組上腳架時,會發現腳架幾乎會與管體貼在一起(畢竟這麼長的東西,直線度不會太好,而是略有彎曲),而很不好組入。
接著把上管組裝起來,下圖就是上下管連桿相接的樣子:
再來是把調音管和附贈的B40吹嘴組裝起來。由於組裝角度的關係,調音管上的螺絲是歪一邊的 XD
然後套上一起附贈的束圈與合成簧片:
到這裡,組裝就大功告成囉,底下就是整把樂器組裝完成的模樣:
再來就是試吹囉!不過在試吹之前,才發現到泛音鍵底下的皮墊原來也裝有反響板!
試吹使用的配備,如前所述就是賣家附贈的B40吹嘴與不明品牌的金屬束圈(可能是L社自己的產品吧?),簧片一開始是Legere Signature Alto Sax #3.5。
試吹的錄音如下:
試吹的內容大致上包括:亂吹(笑)、全音域半音階、C大調音階(實音F大調),一些樂曲的片段。感想是:
吹奏感非常好,超級好吹。果然粗管(內徑大)的設計比較適合這種管身很長的樂器。如果像S牌那樣維持近似標準單簧管內徑的設計,阻力就太大,聲音也容易悶住。
音色雖然不壞,但也因為管徑比較大的關係,聲音略比自助餐牌散一些,能把氣控制得更集中的人來吹應該就會比我好聽很多。
因為阻力比較小,原本預備3.5號的合成簧片就稍微薄了一些,聲音有點尖銳,最高音域也會明顯偏低。後來改為3.75號略有改善。但對於氣息強的內功高手來說,可能要用到4號左右比較適合吧?
音準的趨勢很特別。整體來說偏高(這幾乎是所有低音樂器的共通特色?),所以要先把調音管稍微拉長一些。當對準喉音的C後,會發現第四間的C與最低音的C都算準,上加兩線的C則是在準與略略偏低之間(小於5%,還算可以接受)。過了上加兩線的兩點Do之後的高音會越來越低,這點也很特別。通常低音樂器過了第五線的G之後都是越來越高的,這把樂器卻是趨勢相反。同樣特別的是喉音區也是「不偏高的」,照一般習慣加上右手的話,反而會偏低了。
上管的D/A附近有個稍稍奇怪的阻力,可能是造成上加一線的B與兩點Do不高的原因?說不定找技師調整過就會變好就是了。
低音的按鍵設計果然有點悲劇。首先是半音階,由於右手小指第五鍵(上方)是C#、第六鍵(下方)是Eb,所以從最低的C開始吹半音階時,右手小指要先往上切C#、然後再換成左手小指按D、然後右手小指再下切去Eb,相當不自然。雖說不到不能吹的程度,但適應需要花上不少時間。再來就是由於所有的低音按鍵都只有一顆,完全沒有替代鍵,導致很多音階或音型是完全吹不出來的...(當然百分之九十的音階是沒問題的,但還是很可惜)。
確定吹不出來的音階:最低八度的下行降D大調音階/升C小調音階(上行可以用滑的方式切過拐手的Db-Eb,下行沒救)與下圖的孟德爾頌第一號音樂會小品慢板樂句中的Eb-Ab。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左手Ab/Eb鍵或是不把C#設在右手拇指造成的。這麼經典的曲目樂句吹不出來,肯定是會被詬病的。順帶一提,我大致抓了幾首比較有名的巴賽管曲目來試過,孟德爾頌第二號倒是完全沒有拐手的問題。Danzi的巴賽管奏鳴曲,也可以正常演出。唯一有問題的就是孟德爾頌第一號的這一句,只能說當初L社社技師驗證不足了。
當然,像底下這個拐手的片段,由於沒有D、Eb、C#、Ab的替代指法,基本上就是GG了。
如前所述,如果揚聲口的角度沒對準,低音C的音孔會蓋不緊,變得無法單獨用右手拇指操作這顆按鍵,就會變得非常不順,這是要小心的地方。
大致就是這些了,看起來好像問題很多,其實不知道比S牌好吹多少倍,比自助餐牌稍差而已(特別是按鍵設計上,音準問題其實好解決),整體來說還是很好的樂器。如果現在還有量產的話,只要加上左手小指的Ab/Eb鍵就是自助餐牌很好的對手....可惜L社已經被收購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