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史特拉汶斯基三首單簧管小品(11)


譯自:Pipers雜誌~奈迪克與大島文子之單簧管講座


史特拉汶斯基:三首單簧管小品


(08)三首單簧管小品第三曲的啟發根源


這個三首小品的探究之旅,也即將進入尾聲了。


在這裡,要先請大家複習一下前一篇末尾提過希望能記住「全音的上行與下行的行進」、「大調與小調的巧妙交替」、「反覆的低音E與F行進」等幾件事。前文也曾說明過三首小品的第一首是史特拉汶斯基將自己寫的低音管二重奏壓縮改寫而成的,而我還認為他在寫作第一曲時又發現了上面提到的這幾個新要素,而提供成為第二曲與第三曲創作的啟發靈感。


史特拉汶斯基是在1918年10月6日開始寫作這個第一曲,並在10月19日寫完。至於第二曲則是在第一曲才開始寫之後相當早的10月11日就開始寫了。第二曲最後則是在10月24日寫完。再來直到11月2日為止他都有其他事情而沒有寫作,最後是在11月15日寫完第三曲。至於我為什麼會對這些日期這麼感興趣,就是接下來要說的內容。


第一曲與第二曲內容上雖然差異很大,但卻很符合他里程碑式的作品「春之祭」為中心的「俄羅斯時代」之寫作風格。


只要看過第二曲的內容就會知道,其中間部轉移到終結部中可見的大小調交替、E移到F

的行進等特色,應該都可以看做是從第一曲中啟發而來的。而且我們不能不考慮到的是史特拉汶斯基是從哪裡獲得第二曲由D行進到G的形式開頭的構想。(請回憶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由「屬音」D移到「主音」G的說明


我們前面也說了第一曲是用半音階的形式從F#往F、E、Eb下行,而第二曲則是從比Eb更低半音的D開始。這裡希望大家注意的,就是第一曲的F#往上半音的話,就是G了(第二曲的主音)。換句話說,第二曲可以想成是要把第一曲「包含」進去。(如譜例1)


譜例1



此外他把他自己寫的低音管二重奏壓縮成三首單簧管小品第一曲的時候,讓我們找到他想展現大小調交替的意圖,但其實這種大小調交替的設計,也是第二曲的重要元素之一。(如譜例2)


譜例2



不過這個第二曲的基本音樂語法,如之前所提過的一樣,還是從「春之祭」來的。


至於第三曲,就是非常新的語法。前面也已經提過在開始寫作這個三首小品前,在歐洲似乎已經可以聽得到的「繁音節拍(Ragtime)」或爵士樂讓史特拉汶斯基有多麼著迷了。即便如此,還是會讓人覺得這首曲子並不是從甚麼地方模仿過來的。如果仔細去研究這個第三曲,就能找出這首曲子的真正靈感根源才對。


首先,請大家看看開頭非常醒目的降A與降B的反覆音形。這個由全音構成的音塊(Block)的行進,和第一曲中也可看到的全音音程行進是一樣的,而大調小調的交替方式也可以說是一樣的(譜例3)。


譜例3



再來就是請大家看看第三曲的整體構造吧。這是用大調與小調交替的兩個琶音序列(這裡可以稱為「codetta」,小終結形式)將全曲分成三個段落的結構(譜例4)。


譜例4



這裡希望大家注意的,就是在最開始的codetta之後,史特拉汶斯基就跳回了開頭的音形(塊),但他卻不是單純的將開頭部分反覆而已,很快地又要走去新的素材了。這個新素材其實也是從以前寫過的東西而來的。看了譜例5就會明白。


譜例5



===


我想應該可以從這些例子看的出來,第一個codetta之後的各個部份是怎麼從開頭的音樂演變過來的。在這些地方我們注意到的是,這些演變手法非常像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形式的提示部轉換到展開部的方式。甚至從其他的譜例可以看的出來,隨著曲子的進行,與其說史特拉汶斯基是怎麼樣讓樂句發展下去,不如說他是怎樣讓樂句變形下去比較對。(如譜例6)


譜例6



這樣的手法正可說是布拉姆斯著名的「發展變奏」技法無誤。


其他還有很多可以拿出來講的範例,我們就先來看第二codetta的大調與小調琶音吧。這個codetta雖然也很像前一個codetta,但卻要請大家注意一下這裡從G行進到D之處(譜例7),因為其顯示著和第二曲之間的明確關係。


譜例7



所有的反覆音形,正是給予第三曲強力性格的重要特徵。而且這些反覆的音形常常會形成「三個」或是「五個」的群組(譜例8)。這些都是要能理解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革新性的很重要的例子。


譜例8



作曲家梅湘特別把史特拉汶斯基的這種革新性稱之為「追加的節奏」。因為史特拉汶斯基會先挑選出一段標準的樂句,然後再追加音符或節拍。靠著這樣的方法,史特拉汶斯基就創造出了更大的音樂能量。我們最先在「春之祭」中就能看到這樣的例子。(譜例9)


譜例9



看到這個譜例,就可以理解他是如何在各個重音前加上休止符(的節拍長度)。


或著又像譜例10所展示的「大兵的故事」一樣,他讓大家看到更加洗鍊的樂句。我想大家從這裡也能理解到他把非常單純且標準的旋律用普通的方法變長變短,而讓音樂變得更加有趣且充滿想像力。我們在三首小品的第三曲中,也能找到類似這樣的手法。


譜例10



我們通常會思考的反覆數字是2或4,而之所以加入三次反覆,也可以想成是史特拉汶斯基是把2加上1,或是把4減去1。至於連續五次反覆,就可以想成是把4加上1了。(譜例11)


譜例11



至於最後的音塊反覆,是要做出先引導音樂的能量。這裡史特拉汶斯基使用的技法,則是最後的反覆行進與半音上行。(譜例12)


譜例12



這樣一首小小的作品裡面,其實還有其他有趣的地方可以探討。這個部分,我們就留待下次再說。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