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單簧管的難曲,弗朗賽(Jean Francaix)寫的單簧管協奏曲,絕對是名列前面的候選名單之一。這首曲子剛寫出來時,就被著名英國單簧管演奏家傑克.布萊摩(Jack Brymer)評為:
這是一首寫給未來演奏的作品。除非這樂器(單簧管)能夠更進化,或是人類的雙手改變構造,才可能演好。(A work for the future, possibly when the instrument has developed further or human hand has changed.)
其難度之高,由此可見一般。其困難之處,主要就是寫了一堆像馬戲團表演一樣的快速音群樂句,而且調性竟然寫在A大調上,卻指定使用降B調單簧管演奏,於是演奏家就被逼的整首曲子要面對五個升記號以上的折磨。
這首曲子原本是提獻給法國單簧管大師郎斯洛(Jacques Lancelot)的,郎斯洛本人當然是有首演成功(可見上述布萊摩的說法有點太誇張,這故事跟當初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差不多~),而且曾經有被錄下來,在電台中播放過。但不知何故,這錄音後來失蹤了。而這首曲子的確也很難,所以這首曲子也消聲匿跡好一陣子。直到大師的徒弟Philippe Cuper重新在1992年灌錄了這曲子的唱片,才讓這首曲子又重新流行了起來。
而且隨著樂器演奏技術的進步,在1960年代這個號稱必須改變手部構造的生化(?)名曲,現在灌錄的獨奏家越來越多、甚至連普通的大學或高中音樂班學生都拿出來演奏了。這也證明了時代是有進步的。
言歸正傳,雖然這曲子對現代人來說,已經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但還是會讓人好奇,郎斯洛大師當年首演到底演的怎麼樣?畢竟弗朗賽敢把曲子寫成這個樣子當作禮物,寫作之時多少有跟被提獻者好好討論過吧?
或者,即便首演者吹得出來沒錯,但其實演的速度很慢?或是有偷偷改過譜?
由於錄音已經失蹤,誰都不知道真相為何。
不過,拜網路流通之賜,竟然看到SNS上有人找到了郎斯洛大師的此曲錄音(但不是首演),而可以解決心中的疑惑。
這裡就不藏私,馬上跟著分享出來:
我聽了之後的感想是:不愧是法國派大師,音色且不討論(SNS上還是很多人喜歡他這種比較明亮但尖銳的音色),但技巧真的非常高強,裝飾奏的部分吹得非常快,實在很驚人,無怪乎弗朗賽敢這樣寫。順便說一下,影片中穿插了很多大師的照片,其中有一張就是郎斯洛和他的日本高徒濱中浩一(前NHK交響樂團首席)上課的合照,想必會引起很多話題吧?
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是伴奏的樂團自然是本土色彩強烈的法國樂團,所以從頭到尾就可以聽到大管到有點吵的法式低音管(Basson)在轟炸,我一面聽一面不覺大笑出來。
但最令我驚訝的是,底下的討論串有讀者留言:
啊,睽違32年再度聽到這個錄音,好感動喔!
原來有人32年前就聽過這個版本了,而且據他說他畢業考就是吹這首曲子,當時就是用這個版本當作範本練習的!!!
只能說,收藏圈(特別是日本的收藏圈)真是臥虎藏龍啊!!!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