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王銘琬九段的後阿發夠報告(37)完


[感覺得要修正]

下完前譜之局後,如前所述,我就用里拉零來分析此局,竟然發現2圖的空心提時,明顯是白棋不好
的形勢了。

如4圖所示,1圖的白28應該要普通地(?)在1小飛才是最佳著手,白A打之後,怎樣都不可能
是白好了,是AI給出的結論。

4圖 里拉的結論


阿發夠在李世石版本時以所謂的「阿發夠肩衝」讓大家看到了AI強調「其理解了人類看不到的中央
重要性」,然而到了阿發夠零時卻又讓大家看到了「立即進三三」,這種比人類還追求實利的判斷。

其實製作方式基本上與阿發夠零相同的里拉零,其對於實利的評價也是比人類的判斷高很多。

前述的2圖的變化圖中,白棋空心提的下法,至今為止人類完全不會說是白棋不好,甚至也完全不會
覺得白棋會變差。目前年輕棋士對於AI的判斷是可以直率地吸收、然後使其成為自己的感覺。相對
地,我這個世代的人則必須先消除過去的感覺,否則就沒辦法下出新的東西了。

[重視為何如此的時代]

像這樣跑去問機器的看法來修正自己看法的事,是一種不得不用「奇妙」來形容的狀況。我自己之所
以要追求下出更好的棋,其實是因為想下出「可能是至今為止最佳的一手棋」,說誇張一點,則是
「發明出史上最厲害的棋,成為改寫人類文化之新里程碑」。這樣的「夢想」,就是我下棋的前提。

然而,拿出機器來直接拉出更好的看法,就不能說是發明,而只能算是模仿大賽了。

所以我覺得不單靠AI帶領我們,而是必須像前述那樣有個創造史上最厲害之棋的夢想,才是我們建
立圍棋新時代主軸的方向。

因為就算是下出同一手棋,「為何如此」的理由不一樣的話,就等於是不一樣的棋。就算是由機器啟
發出來的棋,如果下出來的人具有其自己才有的「為何如此」,那就還是等於是人類的棋。

所以在後阿發夠時代,與其說「該下在哪裡?」,不如說「為何下在哪裡?」更加重要,不是嗎?

以往我們在追求最佳著手的這件事,就讓圍棋超級有趣了。然而在後阿發夠時代,可以從完全不同於
人類的想法中生產出無現多的好棋。所以這些好棋必須加上符合人類思想的意義,才能真正讓那手棋
的價值開始呈現出來。

[人類來下才叫圍棋]

阿發夠雖然讓人類修正享受圍棋的方式,但這絕對不是該害怕的事情,反而是非常值得歡迎的事情。
因為它讓圍棋就是要人來下的這層意義變得更加明顯。因為只要下圍棋的人口能因此增加,圍棋的意
義見就能變得更加豐富。

就是這樣,我現在開始了一個「十分鐘就會下圍棋」的活動。

其實早在四十年前開始,我就注意到有個非常簡單的圍棋入門方法。於是大約20年前,我在週刊碁
上花了十次連載介紹這個方法。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參照以下的連結:

(譯註:全日文,所以可以直接去看王老師的中文介紹更快)

這個方法,我稱之為「純碁」。最後計算輸贏時,就是「盤上棋子多的一方獲勝」而已,如此可以讓
圍棋變得跟黑白棋一樣簡單。

這其實並不是我的發明。因為就算是在二戰前的日本,也有很多地區也還是用這樣的方法計算輸贏,
因為這樣是最簡單明瞭的方式。

當然實際下棋的內容還是和圍棋一樣,所以就算用這樣的規則放到圍棋的世界冠軍賽中,會贏得冠軍
的還是同一批人才對。只不過,棋盤變大以後,要一顆顆棋子放完非常辛苦;所以從七路棋盤開始就
好、等到下到九路棋盤時,就能夠自動學會圍棋中的實地與死活的道理。

在七路棋盤上,用「棋盤上置子比較多的一方獲勝」的方式來下,圍棋的道理也不會改變。這和以往
教學時說「要讓棋力變強」的意義也完全相同。因為如果不變強一點、不明白實地的道理,還是無法
實際對局下去的。

不過,就算只懂得「棋盤上置子比較多的一方獲勝」這種誰都懂的道理、其他甚麼都不知道的話,也
還是可以享受獲勝的快樂與接受輸掉的結果。最重要的,還是讓大家知道「原來自己也是可以下圍棋
的」。我想大家如果回想起一開始學習黑白棋的樣子,就能明白我的說法了才對。

[邁向圍棋人口七十億]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用十分鐘和幾百位完全不懂圍棋的人讓他們可以和我下棋。大家身邊一定也有很
多你想教他下棋卻不知道該怎麼教的人。也許可以試試這種方法喔。

此外,我還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訣竅。就是除了提吃的規則與「子多者勝」外,除非對方發問,否則甚
麼都不要說。這樣的話,在確認完勝負結果後,一定會看到「原來自己也能下圍棋」的滿面笑容。

只要使用「棋盤上放子越多的一方越容易獲勝」的教法,就不可能不會下圍棋。換句話說,「世界圍
棋人口七十億」也不是白日夢了。

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讓GoTrend的對局網站上支援從純碁開始入門的使用者。

其實也可以這麼說,當你想要維持甚麼不變之時,就必須先找出甚麼應該要改變的地方啊。

後阿發夠的圍棋界,就是這樣有所變有所不變的發展吧。

(完)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