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單簧管管體素材研究(1)


譯自The Clarinet雜誌Vol.64-2017年秋季號

單簧管管體素材研究

[前言]

單簧管是黑色的理由---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它並不是特別去塗黑,而是一般常用的單簧管原材非洲黑木(Grenadilla)的顏色就是黑色的關係。然而,為何迄今為止這麼多的樂器都會使用這種材質來製作?而原本非洲黑木又是一種怎樣的材質呢?這些恐怕一般人都不太清楚。此外,恐怕大家也不知道,這種非洲黑木正頻臨絕種的危機。

所以近年來除了非洲黑木之外,也有使用黃檀木(Cocobolo)等其他木材、甚至使用塑膠等材質所製作出來的樂器登場。但如果去回顧單簧管的歷史的話,也會看到有金屬製的單簧管存在!因此,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看看這個深奧的單簧管世界吧!

一、單簧管管體的歷史

文:三戶久史

單簧管從十八世紀初期在德國的紐倫堡誕生以來,至今已經有三百年的歷史。這次我就想來考察一下單簧管的管體原材,是怎樣隨著時代的變遷、有怎樣的經緯才逐漸演變成是用非洲黑木為製造的主流。

黃楊木製的單簧管

十八世紀初期的單簧管幾乎都是使用黃楊木(Boxwood)所製成的,但偶爾會看到以象牙製做出來的單簧管。比如說1720年由Jacob Denner所製造的兩鍵D調單簧管就是全黃楊木製成的,甚至到了十九世紀初期法國所製作的五鍵降B調單簧管,也都還是黃楊木製的。

其實在18世紀到19世紀初期,除了單簧管以外,其他的木管樂器如長笛或雙簧管,也都是使用黃楊木來製造的。當時其實已經知道了有非洲黑木這種材質的存在,但因為非常珍貴,需要從遙遠的異國輸入,價格就非常昂貴了。

黃楊木製的樂器一般來說具有容易吹出柔美音色的優點,但卻很難適應溫度與溼度的變化,所以長時間吹奏下,木頭就會膨脹,而讓樂器的狀況變糟,甚至造成木裂的問題。

終於獲得穩定的材質

但進入十九世紀後,貴族社會也出現顯著的衰退,讓音樂也往大眾社會靠齊。為了能讓更多的市民欣賞到音樂現場演奏,就必須要建設可以容納很多觀眾的音樂廳,因此歐洲的都市就產生出了很多新的音樂廳。然而音樂廳變大後,過去黃楊木製的樂器就很難製造出足夠、豐富的音響效果,於是就讓非洲黑木製的單簧管登上了舞台。非洲黑木顧名思義就是在非洲的赤道經過區域附近所生產出來的堅硬木頭,其比重到了1.2~1.3之間,會沉於水中。對濕度或溫度變化的伸縮量也非常小。現在推測是大約從1830年開始,非洲黑木就被拿來製作成樂器管體之用,但其實沒有一個很具體地開始使用起點,實際上是漸漸滲透到各地去,到了十九世紀後期,幾乎所有的樂器都是使用這種木材來製造了。非洲黑木的優點,就是音量變化範圍增大,耐久性也越好,而比較難出現木裂的問題,所以在音準上也會更加正確(當然也伴隨著樂器製作的技術進步與機構的改良而成)。

筆者很久以前,去巴黎郊外的巴菲(Buffet)公司工廠參觀時,聽他們說非洲黑木需要慢慢保存二十年左右讓它慢慢乾燥,才能用來製作樂器。其實我們所熟悉的貝姆式單簧管,也是在1839年就使用非洲黑木來製造,而在巴黎博得好名聲。另外一方面,黃楊木還是相當受歡迎,特別在德國,甚至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都還有人使用黃楊木來製作。這裡要順便補充一下,常常有人會把黑檀木(Ebony)與非洲黑木混為一談,其實黑檀木雖然也是來自於非洲的熱帶性木材,但它卻是屬於柿木的一種,和非洲黑木完全是不同屬的植物。

當代使用各種素材來製作的樂器

近年來黃檀木(Cocobolo)、玫瑰木(Rosewood)等材質所製造出來的樂器,也很受大家的注目。其中黃檀木主要是生產於墨西哥等中南美國家的植物。而玫瑰木也被人稱為「紫檀」,主要是來自於馬達加斯加或東南亞一帶。這些木頭都屬於豆科蝶形花亞科,其密度也都大於水,都算是可以用來製作樂器的高級材質。

另外一方面,大家或許知道,其實也有金屬製的單簧管存在。很久以前,被不少老一輩的人稱為「鐵豎笛」的東西,也屬於這一類的樂器。本來這是為了能在戶外演出所製作的,但近年來也可以看到具有優秀操作性與音色的版本。這些使用金屬來製造的單簧管,是早在十九世紀末,就有英國的柯林頓公司(J. Clinton, 1852~1897)用銀來製造單簧管的案例。此外,近年來也有人使用陶瓷材料來製作單簧管,將單簧管管體材質的可能性又往前推進了一步。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