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傳奇大師的吹嘴



追求郭伊澤(Heinrich Geuser)的音色~大師的吹嘴

漢利希.郭伊澤(Heinrich Geuser)可說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1970年代為止長期引領著德式單簧管世界發展的著名演奏家。

他曾擔任過柏林國立歌劇院、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單簧管首席,並且留下了許多著名的錄音,但遺憾的是這些錄音幾乎都已絕版,想要買到是非常的困難。

我則是有一張從高中時代起慎重保管的莫札特與韋伯單簧管五重奏合錄在一起的LP唱片,可說是將郭伊澤美妙音色流傳到現在的珍貴紀錄。

他那宛如鋼鐵般強韌卻又很有彈性、不時還會散發出宛如絹絲般柔順圓滑而充滿著陰鬱的音色,可說是在其他演奏家吹奏中聽不到的獨特音色。

至於這種把我拉到「埃勒(德式單簧管)之路」、有如魔法一樣的聲音,到底是用怎樣的配備與奏法產生出來的呢?

大約是三十多年前,進入NHK交響樂團才一年多就轉去柏林音樂大學拜師於郭伊澤先生的內山洋老師,在畢業歸國時獲得郭伊澤先生贈送的吹嘴,在內山老師好意相借下,到了我的手上。在經過仔細檢查過這顆吹嘴的內容後,或許可以獲得一些郭伊澤先生音色秘密的線索。

就是這顆吹嘴。表面的木紋非常美。而且表面還可看出貼過齒墊的痕跡。
另外這兩張照片並非前後完美的對照。而這顆吹嘴的軟木,是重新更換過的。

這顆郭伊澤的吹嘴是黑檀木製成的,正面刻有製作者的商標「格雷塞爾(G. GRAESSEL NURNBERG)」。這位格歐爾克.格雷塞爾是活耀於二十世紀前半的紐倫堡著名木管樂器製造者,據說郭伊澤本身使用的單簧管也是格雷塞爾作的。說起來去年我去紐倫堡博物館看丹納(Johann Denner)當初發明的單簧管時,樓層的一角就做成重現格雷塞爾工作室的樣子,還記得連當時的車床、治具、以及照片都排的整整齊齊給大家看呢。

這顆吹嘴,除了長度上不知為何比現代的吹嘴短了1mm以外,乍看之下就是非常正統的德式單簧管吹嘴的模樣。然而,經過精密的量測後,就會發覺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

它的吹嘴開口長(Facing)是和一般貝姆式吹嘴相當的19.5mm,算是比較短的設計,但是它的尖端開口(Tip Opening)卻僅僅有0.93mm而已。換句話說,根本就不屬於「開口長較短、尖端開口比較寬的法式吹嘴」或「開口長較長、尖端開口比較窄的德式吹嘴」的公式範疇之中。如果把這樣的設計放在我自己創作的吹嘴圖表上來看,就會發現它位處於既不是貝姆圈、也不是埃勒圈、更不是維也納圈的空白地帶。也等於是說,這是目前所有的吹嘴廠商都沒有製作的特殊規格。以前我也曾跟維托(Vitto、最有名的傳統德式吹嘴製作家)先生詢問過「是否可以製作出和郭伊澤使用的同樣規格吹嘴?」時,他就回答「這規格太特殊,我沒辦法做」,原來真正的理由是這樣啊。此外吹嘴上還刻著470的型號,但這個數字的真實意義不明。

原作者所作的吹嘴對應圖表,橫軸是開口長、縱軸是尖端開口。左上是法系吹嘴、中間是埃勒式吹嘴、右下是維也納式吹嘴。星號則是郭伊澤吹嘴。


詳細的尺寸如下圖:

*譯註:這個圖是單純使用EXCEL做出來的,光這點就很厲害....
*圖中故意挑選了Vitto G3的吹嘴來做對比
*這顆木頭吹嘴的內徑非常大,到了15.4。可見吹嘴內的腔體容積也比一般德式要大,可能這樣會對音準產生很大的偏低因素,所以才把吹嘴全體長度縮短了1mm。

那麼,最重要的是實際上吹起來的音色如何?根據內山老師所說,郭伊澤先生會在吹嘴上貼附0.3mm厚度的橡膠齒墊來吹奏。也根據同樣的理由,我也是細線來綁緊簧片。吹起來後,如果用一句話來表示其印象的話,就是「很棒!但對我來說有點太難了」。比較具體的敘述如下:

[音量]:和塑膠製吹嘴完全沒有差異(以前總是不明究理地認為木製吹嘴音量會比塑膠吹嘴小)

[吹奏感]:全音域都有像是厚壁一樣的強大抵抗力,但如果能推動這樣的厚壁,就會有生動的彈性與深度。低音到中音為止,氣息都可以很平順的灌進去,但到了最高音域時,就會覺得氣息流動的通道有變細變窄的感覺。

[共鳴]:聲音可以傳的很遠,就好像是樂器從遠離自己處發出聲響一樣。

[聲音輪廓]:聲音密度很濃厚、輪廓卻很清楚,有不會被周圍給埋沒的主張(有點像用B4鉛筆來畫出聲音形狀的感覺)。當然也具有充滿和其他樂器親密融合的德式單簧管特徵。

[音色]:從最低音到喉音域為止的音色很圓順美妙。橫跨全音域都具有厚實的聲音核心與豐富的泛音,可以搭配不同的吹法做出微妙的色彩變化。這也許是其好像比較緊縮的高頻泛音的影響。吹過這顆吹嘴後,回頭去吹G3吹嘴,就會覺得音色比較單調,好像調色盤中只有一兩種顏色、不太夠用的感覺。

以上這樣寫,好像都是優點,但實際上卻很難單純使用這顆吹嘴吹下去。首先就是因為它的形狀太特殊,所以和一般市售的簧片都不合。如果是用V牌或是F牌(Foglietta)這種設計上尖端比較薄的簧片,就需要咬的比較緊一點,而容易產生簧片錯音而嗶嗶叫。如果用尖端比較厚一點、像是S牌(Steuer)這樣的簧片,則氣又很難送入,簧片也不太會自由震動。特別是發聲時,或者要吹大跳時,嘴型和氣息控制不好好把握的話,根本就吹不出好結果。

根據內山老師的話,郭伊澤大師的簧片絕對不是用很厚的簧片,而其氣息是在口中好像發出「咳」一樣捲起氣旋來變換成聲音,這樣的共鳴據說就像是替整個樂團鋪上了地板一樣。此外,郭伊澤本人有專用的修簧片技師,技師就是「來,就是這片」把簧片交給郭伊澤先生,他就拿去吹了。但能夠發揮出這個有點難以駕馭、卻具有無窮無盡能力的格雷塞爾吹嘴的簧片製作技術,現在恐怕是已經完全失傳了。

[郭伊澤簡介]


1910年8月3日出生於訥德林根(Nördlingen)、1996年6月26日於拜魯特去世。

10歲時,就參加了慕尼黑的管弦樂團音樂會,其優美音色就深受注目。
16歲時進入慕尼黑音樂學會就讀,師事Anton Walch。
20歲時成為杜伊斯堡管絃樂團團員、後來分別成為肯尼茲、科堡的管弦樂團團員。
1936年(26歲)~1950年(40歲)之間,擔任柏林國立歌劇院團員,之後轉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團員。直到1977年為止,都是一面兼任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首席、一面參加拜魯特夏季音樂節的單簧管首席。

屢次前往瑞典、義大利、法國、匈牙利等地巡迴演出,留下許多精彩的錄音。

從1948年起至1977年為止任教於柏林音樂大學。其最有名的學生就是卡爾.萊斯特(Karl Leister)。其實這也是因為萊斯特的父親就是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第二部單簧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