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埃勒式與維也納學會式的差異



就算同樣是德式單簧管系統,在德國國內的樂團或職業演奏家之間廣泛使用的「埃勒式(Oehler System)」、與維也納公認的正統系統「維也納學會式(Vienna Academy System)」之間,到底有何差異呢?

且不論有無揚聲口金屬環(Bell Ring)的設計、中音的A/G#的連動鍵、顫音鍵位置與些微的內徑差異等比較枝微末節的差異,這裡想要集中觀察構造上差異最大的下管B/F音孔相關的機構設計。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由右手中指所按壓的正中音孔。維也納學會式在此處是環型鍵的設計,而埃勒式卻是全部封閉的金屬蓋構造。而且其實埃勒式的這個金屬蓋底下並沒有真正的音孔(!),而是利用這個金屬蓋按鍵所延伸出來的力臂來控制其上方按鍵(真正的音孔)的開啟。此外相對於維也納學會式在下管非常下方處僅設置一個開合鍵,埃勒是卻是在這個右手中指控制的金屬蓋按鍵附近設置了兩個同時開關的開合鍵,這樣能讓氣流進出獲得更好的改善效果。這也是這個機構因為是埃勒系統獨有的、而被稱為「埃勒機構」的原因。

維也納學會式的下管是三個連動的環型鍵,所以正中央是音孔


維也納學會式側邊的開合鍵在非常下面(已經到了小指控制的按鍵之下了)


埃勒式在下管正中央是金屬蓋


埃勒式側邊有兩個連動的開合鍵

以下就逐步就每個音因為這兩種不同的機構所造成的影響,用圖片來討論。(○表示音孔打開 ●表示音孔蓋起)


[C/G]
g.c.2.JPG

對於左手全按、右手全開的C/G這個音而言,這兩種機構吹起來都是同樣舒服,沒有差異。


[B/F#]
fis.h2.JPG

比起貝姆式單簧管來說擁有壓倒性優秀音色的B/F#來說,這兩種系統吹起來也是完全同等的好。


[A/E]
e.a2.JPG
這裡先跳過一個半音,來看下面的A/E,其實兩種系統吹起來也是相同的。而Ab/Eb以下也是完全相同,因此省略。


[Bb/F]
f.b2key.JPG

接下來就要來看關鍵的Bb/F這一組音了。如果此時使用的是按下右手無名指控制的俗稱「香蕉鍵」的這個指法,則兩種系統還是完全一樣(即便改用左手小指控制的替代指法也一樣)。可以說這個指法是音響學上最正確的設計位置。


f.b2fork.JPG

那麼,如果使用即使是在直笛或雙簧管上也看得到的傳統指叉指法(Fork Fingering)時,又會怎麼樣呢?

由於右手中指抬了起來,維也納學會式就不得不開了比使用香蕉鍵時更上方的音孔、但埃勒式還是使用和香蕉鍵同一圓周上的音孔,顯然就有差異了。

這個讓奧斯卡.埃勒先生名留今日的優異埃勒機構,可說成功達成了使用香蕉鍵與指叉指法下吹奏Bb/F這組音有同樣音色吹奏感的目標。另一方面,如果吹奏時仔細去聽的話,就會發現在使用指叉指法時,下面的Bb音色上會比較悶,而上面的F也會有使用香蕉鍵與指叉指法的細微音色差異。

然而,僅憑這點就要說埃勒式是比維也納學會是更進步、更優異,還是會有點令人猶豫。相反地,也可以說埃勒式捨棄了可以選擇細微音色差異、中指按住音孔的滿足感、或可以利用按半孔微調音準的機會(特別是底下Bb有可能太高)。而且機構比較複雜,維修與製作調整會比較困難、成本價格也會上升。

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維也納的人,比起善於細微改良的德國人不擅長做這種研究吧。想起來當初上課時,埃希勒(Rolf Eichler,大名鼎鼎的維也納愛樂首席Wlach的嫡傳弟子)教授也說過:「我和你的系統不一樣」,原來是這個緣故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