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布魯赫的單簧管中提琴複協奏曲


布魯赫這位音樂家可說是德國晚期浪漫樂派相當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不過有點生不逢時,雖然他寫作的旋律非常優美、也帶有濃厚的民謠風味,但常常被人批評為趕不上時代趨勢,因此在他死後作品熱度很快就下滑,逐漸為人遺忘。

但對於吹奏單簧管的人來說,他卻是一位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作曲家,他所寫作的八首單簧管與中提琴的小品就常常會在室內樂演出或是CD中聽到。這是因為他的兒子小馬克斯.布魯赫就是單簧管演奏家,因此布魯赫老爸所有關於單簧管的作品,都是為了自己的兒子而寫作的。

可惜的是,他為兒子所寫的另一首作品「單簧管與中提琴的複協奏曲(Double Concerto for Clarinet, Viola, and Orchestra, Op.88)」雖然也是一首優美好聽的傑作,但知名度卻比前述的八首小品要低很多,甚至是在首演(1912年)之後三十年,也是作曲家去世大約二十年之後的1942年才正式出版樂譜。

反映在錄音上,這首曲子的CD或錄音也比八首小品少很多。以我自己來說,也只有兩個半的版本(八首小品倒是有八個版本。順帶一提,布魯赫的作品我也只有十六個相關錄音,除了複協奏曲與八首小品外,還有單簧管也很活躍的七重奏,與改編自小提琴曲的瑞典舞曲)。

等一下,為什麼會有半個版本?

其實是因為這「半個」版本只演奏了這首曲子的第二樂章,而且編制上很特別,是單簧管、巴賽管與鋼琴伴奏的版本。換句話說,就是把原曲中提琴的聲部改成使用巴賽管來演奏。這在錄音當時,應該算是一個創舉。唯一可惜的是,他們只錄了第二樂章,並沒有錄完全曲。(不過,這個錄音在十幾年前的台北很容易找到,相信稍微資深一點的重度單簧管音樂收藏迷應該都有看過才對)

不過,好的曲子當然不是會這麼簡單就被埋沒的!在參考過B社創社190年紀念音樂會的報導以及眾人的鼓譟勸進之下,型男單簧管演奏家高承胤先生跳出來將這首曲子全曲改編成單簧管、巴賽管與鋼琴伴奏的版本,對樂迷而言,正是個大飽耳福的機會。對於身為巴賽管贊助商的本魯而言,也是光榮至極之事。(不知道哪天可以贊助整個管弦樂團伴奏的版本就是了w)

最後,由於看到這場音樂會的宣傳上除了實際彩排的影片外,並沒有寫太多此曲的介紹,我就越俎代庖,把危機百顆上關於此曲的解說抄出來供大家欣賞。

===

樂曲本身和布魯赫最著名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一樣,是三個樂章的架構,但第三樂章卻不像小提琴協奏曲那樣偏重於獨奏技巧的展現,而是比較強調中音域音色的魅力與旋律歌唱的美妙之處。

編制:
獨奏單簧管(也存在有小提琴演奏的版本)
獨奏中提琴

管樂兩管編制(加上英國管)、弦樂五部。

[各樂章內容]

第一樂章:充滿熱情的行板
E小調 4/4拍

這是一個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樂章。從獨奏樂器以類似宣敘調的形式演奏裝飾奏開始,然後交錯演奏出根據瑞典民謠「親愛的斯德哥爾摩」旋律所寫作出的略帶哀愁感覺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轉到了B大調上,是以單簧管與中提琴二重奏的方式展現。(這個主題,後來也被布魯赫自己轉用到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上)

第二樂章:稍快的中板
G大調 3/4拍。
這是一個A-B-A的三段式樂章。第一段是在平穩安詳的氣氛中由獨奏樂器交互吟唱旋律。中段則是轉入了B小調,由弦樂以撥奏的方式伴奏。其實這個主題是由作曲家自己在1906年寫作的「北歐主題組曲(生前未出版)」的第一樂章改寫來的。最後一段則是重現開頭的旋律,最後加入北歐主題元素來結尾。

第三樂章:非常快的快板
E大調 2/4拍
奏鳴曲式的終曲。由小號演奏信號曲式的主題開場,然後單簧管與中提琴就交互演奏出活潑的第一主題與稍微平穩溫和的第二主題。再現部則是省略了第一主題的快速音群,而是由獨奏樂器互相演奏各種快速音群的樂句下,華麗地結束全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