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9月25日 星期日

有點小瘋狂的週末(1)


當隻魯蛇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每天睡到爽、混到爽、當個足不出戶的宅老頭兒。由於沒有甚麼出門的必要,甚至出現過連續好幾天都沒出過門的紀錄。不過,俗語說的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咦?是這樣用的嗎?),夜路走多了就是會遇到鬼(好像比較對了);換句話說,就是摸魚摸久了總會摸到大白鯊(終於對了?!)。總之日子過太爽,老天爺就會想辦法丟點事情給你做。

(*這種錯誤百出的作文法,好孩子千萬不要學啊~)

本週末就有點這個味道。而這一切的「悲劇」,是在兩週前看到知名樂器店Trio Music貼出公告、說要邀請Y牌的資深技師袴田英夫先生來台灣辦講座、立刻興奮報名時,沒辦法想像的。

原來,報名之後,主辦的郭老闆就問我說,有沒有興趣來幫忙隔天的台中場演講---關於單簧管開發與製造的口譯。當時我並沒有馬上答應,主要的原因有二,一來我沒有日語口譯的自信、一來是演講的時間是禮拜天下午,可能沒辦法趕回台北參加固定的重奏團練習。

因為這一攤並沒有答應下來,算是暫時擺平了可能會和重奏衝堂的問題。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禮拜天的晚上原本就有型男高老師的演出,我雖然早已買票,但也早就忘得一乾二淨(這也是日子過太爽的後遺症)。換句話說,當天我本來就不可能參加重奏的練習。不得已,在和其他的團員的討論後,把重奏練習的時間移去禮拜六晚上。然後,畢竟我還是很想要去聽聽看袴田大師的演講,最後也回復郭老闆說,我可以義務幫忙。終於造就了這個週末幾乎是滿堂要趕場的狀態。

介紹完為何這個週末會有點小瘋狂的來龍去脈後,接下來當然要實際介紹一下各項活動的狀態:

首先是昨天,也就是禮拜六下午的樂器維修調整會。我算是運氣不錯,竟然是抽中了一個調整的機會,所以我是早早就出發前往位在大巨蛋對面的Trio Music等候大師的到來。畢竟早點把樂器調整完,就能降低來不及去練重奏的風險。

稍待了片刻,袴田大師和他的「同梯」---同樣是Y社出身、也是郭老闆的老師的吉田治先生,與身兼翻譯的郭夫人一起用餐回來,立刻拿出這次精心準備給大師的「作業」,看看他能不能解決這兩把樂器的疑難雜症。

第一把是之前在開箱文系列中大獲好評的降A調單簧管。這把樂器經過郭老闆的調整後,的確是變好吹很多,但有可能是當初設計不當,有音準非常不平均的問題:以中央的C為準,往上到F附近、往下的降B為止大致是準的,但再往下卻變得非常高,幾乎變成了高半音的A調,再往上則是具有高音越來越低的特色,幾乎會變成低半音的G調。於是一把樂器,竟然同時有G調、降A調、A調的三種音準混在一起,根本就會讓人精神錯亂。高音的部份且先不論,因為這個部分也和演奏者自身的嘴形用氣有關係;但我希望至少能讓低音的部分不要偏高那麼多,所以特別請教袴田大師,看看有沒有麼妙手可以改善。

2016-09-24 14.18.10.jpg
拿著降A調專心研究中的袴田大師

其實就連袴田老師與吉田老師也沒看過降A調這種樂器。因為Y牌並沒有製造這種看起來可愛,但實際上非常難搞的小東西。於是他和吉田大師立刻就開始了熱烈的討論,順便問起了這把樂器的品牌型號。研究之中,他也忍不住苦笑:基本上,這些音準的問題,他能做的改善可能很有限,因為越高音的樂器,音準的問題越多。好比說,薩克斯風家族中最高音的Sopranino也有類似的狀況(他甚至明講:基本上沒有音準好的Sopranino Sax)。加上購買的人很少,開發成本很不划算,所以到後來大廠都不太願意碰這些最高音的樂器。


2016-09-24 14.18.28.jpg
袴田老師與吉田老師開始熱烈討論降A調設計的模樣


他認為,這些問題,可能和泛音孔的設計位置有點關係,如果泛音孔的位置放得太高,會導致高音偏低太多;相反的,如果放的比較低,反而會讓高音偏高。但到底是怎樣的設計值才是恰當的?必須要經過很多的理論推算與實驗驗證才能得到結論。說到這裡,他補充了一個小八卦:由於美國與歐洲的吹法有些不同,前者習慣會含的比較緊一些,所以各大廠出給美國的樂器會故意把泛音孔的位置放的高一些,讓上面的兩點Do稍微低一點;但後者的嘴型比較放鬆一點,所以相反的會把泛音孔放低一點,以配合兩地音準差異。

另外,修改音孔大小,可能也是一種方法;但以「本案」來說,改了音孔大小來降低低音的音準,反而會讓高音偏低更多,基本上是不可行的。

雖然看起來是困難重重,但既然樂器上門了,還是得想辦法盡盡人事。於是大師試著先把按鍵拆開,看看是否能透過調整按鍵皮墊與音孔之間的間隙來改善一點音準偏差太大的問題。就在拆裝調整的過程中,很愛聊天的袴田大師從支撐樂器的修理道具、維修時的座位高度、加工工具的改造、皮墊用的熱熔膠種類、一路聊到了樂器內徑的差異問題,反正只要是與樂器相關的小知識,他都可以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其中,特別需要講的,還是徳式與法式樂器的管徑問題:如本部落格之前所述,一般認為德式單簧管的內徑比較小其實是錯的,事實上德式的內徑是15~14.9左右,而法式則是14.8~14.7之間。但德式的內徑大部分都是維持比較均勻、比較直的設計;法式則是到了下管管徑變化的幅度會大很多,維持直的部分比較少。所以綜合起來,管身內部的容積還是法式比較大,所以音量比較大、但不如德式集中。(講到這裡,大師還補充,在單簧管上,各家對於內徑變化的設計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組合。但長笛的管身卻是各家都是使用同樣19mm的內徑---這跟製作金屬管身的原料商比較容易統一規格也有關係,真正下功夫的反而是吹頭的部分)

就這樣一面修、一面聊,不知不覺一個多小時就過去了,就連下一組來調整的客人都來了。下一組的客人,竟然是大姊頭....ㄟ,是天后級的黃荻老師,看來袴田大師的名號真的很吸引人啊。

到了這裡,不加快速度不行。於是袴田老師趕快把重新調整過的降A調組裝回去,讓我再度確認一下音準。說也神奇,經過他這麼動手調整過後,竟然中音C與低音C之間的八度距離有變的比較準,只能說是妙手回春啊 :)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