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我的德式單簧管體驗(1)


身為德國單簧管大師卡爾.萊斯特大師的鐵粉,自然是對德式單簧管一直抱持著濃厚的興趣。運氣很好的是,二十多年前剛好認識了「改宗」皈依了德式單簧管的王老師,所以有機會借他的德式單簧管來體驗其中的奧妙。當時,吹過的感覺就是挫折感很重(笑),音色聽起來一點也不像唱片中那種深沉濃厚,指法還很困難,怎麼吹都放炮;所以吹了沒幾口,就悻悻然還給了王老師。算是沒有留下甚麼美好回憶的邂逅。(雖然心中明白:牛牽到北京還是牛、肉腳也不會因為吹了天王的樂器就變成天王....)

儘管如此,初戀的情人總是最美(明明就不是初戀好嗎!!),多年來還是對德式單簧管念念不忘,因此上次去王老師家開趴時,又順便問了一下他的德式單簧管是否安好。這不問還好,一問才知道王老師信「德奧教」並不虔誠(笑),幾年前又已經從德奧教改信回法國的「貝姆教」,而且還重新買了一把B牌的RC。至於他的德式單簧管則因為好一陣子沒吹,狀況不是太好,而送去給了復興南路某樂器店黃老闆修理調整。既然王老師已經不吹,那我自然就毫不客氣說要借來研究,當時王老師也一口答應說只要樂器修好就可以借我。

沒想到一年過去、兩年過去...這一對德式單簧管一直躺在黃老闆店裡沒有康復,雖然我可以理解黃老闆很忙,德式單簧管在台灣又算是罕見樂器,找尋零件來更換也很麻煩,但盲目地等下去總不是辦法,於是我在一月中某樂團演出完、開始有點空檔時又打了通電話給王老師,問他可否乾脆些別修了,直接借我先研(ㄍㄨㄛˋ)究(ㄧㄣˇ)看看。一向很豪爽的王老師也答應了,於是我就去黃老闆那裏把樂器領走了。原本王老師也要一起去的,以免黃老闆以為我是詐騙集團。但當天王老師臨時有事,黃老闆畢竟也不是完全不認識我,於是我還是順利的把樂器拿回家了。

回到家,打開樂器一看,老實說有點驚訝....
2016-01-23 14.58.57.jpg
表面的鍍銀層幾乎都變黑了!

再加上沒有吹嘴(這可能是黃老闆沒修的另一個理由吧?),這一天就是單純拍個照紀念一下就收工了。

不過光這樣,也是有點有趣的地方可以觀察。首先是樂器的廠牌,當年只記得吹,根本不記得這是甚麼牌子。這次特別研究了一下,看清楚它是Clemens Meinel Wernitzgrun這個牌子。然後調查一了一下,原來這個牌子最後面的Wernitzgrun是地名,當然就是這家廠的所在地。而Clemens Meinel則是跟Herbert Wurlitzer一樣,也是製造樂器名匠的名字。這個牌子也是個創立百年的牌子,但在台灣可能不太有名。仔細查了以後,發現它在德國算是小有名氣,特別是在二手市場中(好比說某電子海灣...),常常可以看到它的名字出現。過去除了主要生產德式的埃勒式單簧管以外,也有生產法式的貝姆式或改良式貝姆式(Reform)單簧管。但現在這個牌子在現在似乎已經改用第三代名字,而叫做Rolf Meinel了。

另外一點,就是德式的單簧管,都會附贈四個調音管(參見萊斯特的樂器),吹嘴通常也會附贈兩個(但是卻有四個放置吹嘴槽)。前者可以想像成兩個降B調專用,兩個A調專用(各相差1mm,通常是56、57、58、59mm的規格)。但為何會有四個吹嘴槽,我就想不太通了。反正,這也不是重點 :)

除此之外,當然是觀察德式的按鍵系統構造~
2016-02-01 01.49.36.jpg
首先,德式樂器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泛音鍵的的開口是側邊。(法式是正後方)


2016-02-01 01.49.24.jpg
再來,就是整體的按鍵要比法式多很多。

上管按鍵的轉軸,和法式是相反側。(德式式在左手側,法式在右手側)

喉音音域的按鍵基本上和法式相同,指法也一樣。右手側的側鍵(Side Key)的數目與作用也與法式大致相同。中指與無名指之間的指叉鍵(Fork Key),也與法式相同,是控制降E/降B用的。比較大的差異,是左手無名指控制的音孔比法式多了一個環。而左手食指與中指之間,多了一個指叉鍵,這個鍵是用來發出F/C音用的。(法式的F/C指法到了德式會變成#F/#C,而德式的F/C指法是法式指法中完全沒有的按法)

此外,圖中上管最下方的升C/升G鍵明顯也要比法式大很多,而且下方還多了一個圓型水滴狀的延伸部。以前搞不懂這個延伸部是要幹甚麼的,經過朋友連董的提示才知道,這個延伸部是可以讓右手食指來按這個升C/升G鍵用的。對於左手小指比較弱的人來說,吹顫音(Trill)時多了這個可用右手食指操作的鍵是很大的福音。

2016-02-01 01.49.12.jpg
至於下管也有一些差異。

右手中指的按鍵,則是閉孔,這也和法式不同。左右手小指控制的按鍵也有很大的差異,其中右手小指只控制兩個鍵,上方是降A/降E,下方則是F/C;左手則是要控制四個,其中比較大的兩個是E/B與#F/#C、而比較小的兩個分別是降A/降E的替換鍵與降B/F的替換鍵。此外,德式在左右手小指控制鍵上都設有滾輪,對於C~降E(F~降A)的轉換非常方便。


2016-02-01 01.48.27.jpg
這是從背面來看德式的按鍵。

比較大的兩個差異是左手拇指控制的音孔是沒有指環(Ring)的。此外就是下管設有母指控制的低音音準補正鍵。(二十多年前第一次試吹時,就老是會誤按這個補正鍵)

以下補上德式(降B調)、法式(降B調)、阿爾伯特式(G調)三種樂器按鍵的比較,讓大家從外觀上更容易區分出各種樂器的差異。(後續會另外再發專文深入介紹)

2016-02-01 01.29.01.jpg
由上而下:阿爾伯特式、德式(埃勒式)、法式(貝姆式)的側面比較
另外,有一點比較不容易看到的差異,就是法式的上下管按鍵式連動的,而德式與阿爾伯特式則是上下管獨立的(無連動設計)。


2016-02-01 01.30.16.jpg
由上而下:阿爾伯特式、德式(埃勒式)、法式(貝姆式)的背面比較


2016-02-01 01.30.56.jpg
由上而下:阿爾伯特式、德式(埃勒式)、法式(貝姆式)的前方比較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