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自:
The Clarinet雜誌Vol.56/2015年秋季號
原來最先是什麼都沒裝?!
單簧管拇指支撐架的變遷
文:三戶久史
[前言]
說到拇指支撐架,對於愛好單簧管的我們來說,也許不過是支撐樂器用的小配件。不過,在回顧單簧管的歷史潮流時,卻會意外發現這個小零件是讓先人們產生出許多創意巧思的幕後功臣呢。
19世紀以前是使用黃楊木製成的單簧管管身
單簧管雖然是在十八世紀初期,由德國紐倫堡的丹納(C. Denner, 1655~1707)所發明的。最初這個兩鍵版本的新生單簧管上並沒有拇指支撐架的設計。從描繪十八世紀初期的單簧管演奏家的圖像來看,就知道吹著這種兩鍵的樂器時,右手拇指僅是貼著管身來支撐樂器全體的重量。
當時這個以音樂史來說算是巴洛克時期到古典樂派時期的年代,幾乎所有的單簧管都是黃楊木製成的(也有極少數的單簧管是象牙製的),而黃楊木與現代使用的黑檀木(Grenadilla)相比是很輕的材質,使得當時根本不會想要加上拇指支撐架的構想出現。順便補充一下黑檀木是位於赤道附近的非洲所生成的堅硬樹木,其密度到達1.2~1.3之間,放入水中是會下沉的。
到了十八世紀中期左右,雖然有了降B調或A調的單簧管出現,但直到進入十九世紀為止,都沒有出現加上拇指支撐架的單簧管出現。其理由正是前文提到的採用黃楊木製作管深的關係,只要採用拇指貼住管身支撐的演奏方式就可以了。
到了十九世紀初,六鍵版本的單簧管成為主流的機種。由於按鍵數增加與管身變長,樂器本體的重量也稍微增加起來,但也還是沒有拇指支撐架的設計。這也是因為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葉的單簧管演奏家們都學有用拇指貼住樂器支撐的技巧的關係。
其中在當時法國巴黎提柏維列.伏和赫(Thibouville Freres)所製作的六鍵降B調單簧管,就是巴黎音樂院第一任單簧管教授拉法葉(J. X. Lefevre,1763~1829)在1802年所發行的單簧管教本中用來當作標準指導範例的樂器。書中拉法葉也特別指示了該怎麼用右手拇指貼住樂器支撐的方法。
接下來要介紹的則是誕生於德國的樂器。在活躍於十九世紀初的德國演奏家貝寇芬(G. Backofen, 1768~1839)所使用的降B調單簧管(現存於英國的樂器博物館中)
中,其黃楊木製的下管上就刻意做出了凸起類似像馬鞍的構造。據說這是演奏家本人考量實際演奏的必要性而思考出來的,這點非常有意思。此外他使用的樂器按鍵已經到達10~12鍵了,因此又比六鍵單簧管增加了不少重量。顯然他就是為了能讓右手能圓順地演奏才做出這個鞍部的構造。此外,當時的單簧管按鍵都是用黃銅製成的。
進入十九世紀後,法國巴黎首度出現具有拇指支撐架的單簧管
本文雖是從單簧管的開創期開始研討拇指支撐架的歷史,但要實際去證明我們所稱呼的拇指支撐架是甚麼時候、由誰所想出來的,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不過,進入十九世紀後,法國巴黎出現了許多樂器製造商,他們不僅是針對單簧管,也對長笛、雙簧管等木管樂器進行很多大膽新奇的改良嘗試。因此我想在進入十九世紀經過四十年左右,巴黎的樂器製造商首先在單簧管上加入拇指支撐架是個比較合理的推測。
在1839年,可說是劃時代的新單簧管的貝姆式系統樂器(法式單簧管)終於登場。對我們來說非常熟悉的這種樂器是由巴黎音樂教授的克羅賽(H. E. Klose, 1808~1880)和樂器製作者巴菲(L. A. Buffet, 1816~1884)所共同開發出來的。順便補充一下,當時發明的這種系統的機構與按鍵數目是直到現在都一直沒有變過的。在1839年當時,第一把的貝姆式單簧管還是用黃楊木製作的,後來才轉為使用黑檀木。此外,在貝姆式單簧管普及於世界各地的同時,德國與奧地利則是逐漸變成德式單簧管(非貝姆式。現在成為標準德式單簧管的埃勒式系統,則是1890年左右出現,其代表型的機種是22鍵)的天下。本來在德式單簧管的領域中,在埃勒式登場之前,還有穆勒式(Muller System)、貝爾曼式(Baermann System)或奧登舒坦納式(Ottensteiner System)與阿爾博特式(Albert System)等各種形式的樂器,但本篇的主旨不在此,就不多作介紹。不過單就拇指支撐架而言,看起來德式單簧管也是在1840年左右開始會加上這個配件。
現在的拇指支撐架,大致上可以分成固定式與螺絲調整式兩種,而後者則逐漸成為主流。
至此,我們順著時代的進展簡單地看過了拇指支撐架的變遷,從中也可以明白加上了拇指支撐架對於演奏來說也不見得通通都是好事。各位讀者中想必有剛開始學單簧管還沒有很久的人,大家在長時間的練習下,一定會有右手拇指疼痛或卡住的經驗吧?大家、特別是很多初學者一定會認為演奏中樂器的重量都是由右手拇指來承受。通常我會建議將右手手腕放鬆,然後稍微動動看右手拇指的位置看看會比較好。就筆者自己自身的經驗來看,當右手拇指感到疼痛時,最好是先休息一段時間不要勉強練習比較好。如果不得不進行頻繁而長時間的練習時,我會建議加上吊帶來一起使用。不過吊帶也有很多種形式,可以的話最好是找專家一起去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