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從八卦看單簧管的歷史(2)

為何單簧管會變成A調或降B調等移調樂器?


===

在單簧管中,除了有用於管樂團或爵士樂中的降B調外,還有低了半音的A調版本;如果要在管弦樂團中演奏的話,則這兩種樂器都要準備。明明長笛或雙簧管就能一把走天下,為什麼單簧管就要拎著兩把換來換去?我猜應該會有不少人有這樣的疑問(不滿?)吧。本來,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就很令人好奇為什麼單簧管不像長笛或雙簧管是實音樂器(譯註:吹出來的音高與樂譜上記的音符是相同的)而卻要弄成降B調與A掉的移調樂器(譯註:樂譜上記的音符是C,實際上吹出來的音卻是降B或A)?所以本篇就來探究一下為什麼單簧管變成了移調樂器而且還要降B調與A調互換的原因。

就像前一篇所寫的一樣,單簧管據說是誕生在巴洛克時代後期開始的十八世紀初葉。當時最先做出來的單簧管,並不是像現在的降B調或A調,而是比較短的D調與C調的樂器。

其實在巴洛克時代的其他木管樂器,也都還沒有「移調樂器」的概念,不管是那種樂器都是採用實音記譜的方式。不過,大家在學生時代,應該也都經歷過拿著F調的中音直笛、卻要演奏實音記譜的痛苦經驗吧(譯註:單純只日本學生。台灣只有少數學校或社團會教中音直笛。順便說一下,本人雖沒有經歷過中音直笛的「記譜折磨」,卻是經歷過中音薩克斯風的「記譜折磨」---明明中音薩克斯風是降E調,但卻要拿降B調的譜演奏。往好處想,拜此之賜,後來我降E調移降B調的速度還滿快的XD)?好比說,可說是英國管前身的F調的「狩獵雙簧管(Oboe da caccia,譯註:顧名思義,是在狩獵隊伍中使用的雙簧管。整個管身是彎成半月形,演奏時號口朝後,有點像是木管版的法國號)」,也是採用實音記譜法;而指法上其實是F調的低音管,也是使用實音記譜法。

在這樣的狀況中,木管樂器最早採用移調記譜的正是單簧管。不過,先不管C調單簧管不用移調,我想應該會有不少人覺得要將單簧管做成D調是件很不可思議的事吧?不過這裡倒是有種解釋可以說明,就是單簧管原本是作為小號的代用樂器,而使用種種木管樂器的零件湊起來的東西。當時自然小號所負責的高音聲部被稱為「Clarino」,因此這種樂器就有被命名成具有「小Clarino」意義的「Clarinetto」的可能性。這裡有個很值得注意的重要之處,就是十八世紀的小號有近九成都是做成D調或C調(莫札特的交響曲中有大半都是寫在D調或C調上,也是為了能讓小號登場的關係)。既然單簧管要當作小號的代用樂器來演奏其樂譜的話,同樣做成D調或C調也是理所當然吧。

實際上,最先使用移調記譜的管樂器就是小號和法國號。由於在這個時代的小號和法國號還沒有配備活塞/轉閥裝置,因此必須隨著樂曲的調性來更換不同長度的樂器(或者是加裝被稱為「Crook」的替換條音管來補上不足的長度)。因此,與其採用實音記譜,不如改用移調記譜對這些銅管樂器來說會比較方便好讀。也因此,當時和小號吹同樣聲部、使用同樣樂譜的單簧管也使用移調記譜的方式也許也是非常自然的事(例如用D調寫的摩爾特=Molter的協奏曲,其獨奏譜是單簧管與小號都可演奏的)。

而單簧管變成移調樂器的原因,還可想到另外一個理由。就是單簧管擁有的是閉管構造的泛音列,在基音(第一泛音)之上,不會出現高八度的第二泛音,而是發出高十二度的泛音。像長笛或雙簧管那樣稍微用力吹一下就能跑出高八度聲音的樂器,到了第二泛音的音域可以使用低八度音域的相同指法,只要多準備一個右手小指控制的降E鍵就可以了(但巴洛克時代的雙簧管,還多了一個右手小指控制的C鍵);但對於用力吹會跑出高十二度音的單簧管來說,只靠基音和其上的泛音列就不可能光靠手指開闔來涵蓋所有音域的音。也因此,巴洛克時代的初期單簧管,雖然具有用左手食指操作的一個按鍵與拇指操作的泛音鍵的兩個按鍵,但卻沒有裝上左手小指控制的按鍵,因此Si(B)的音就只能使用Do(C)的指法、將嘴唇放鬆才吹得出來(雖說也可以靠一起按下上管左手操作的兩個按鍵來發出Si的音---譯註:這個指法在現代的單簧管上應該是降Si)。就算後來追加了新的按鍵,要從喉音區平順地吹半音階爬到高音區(Clarion Register)還是非常困難,所以根據不同的樂曲,可能就需要更換不同調性的單簧管了。

在前一篇提到巴洛克時代中單簧管不太活躍的問題,說不定這也是其中的一個理由喔。不過,進入古典樂派時代後,隨著按鍵數增多,使得單簧管也能應付快速音群,因此就如大家所知,它就開始在獨奏曲或管弦樂團之中活躍起來了。

重要的是,過去主要是D調或C調的單簧管,後來卻變成了更低調性的降B調與A調。說到降B調或A調單簧管,就有點像柔音雙簧管(Oboe d'amore,調性是A調)或柔音長笛(Flute d'amore,調性是A調或降B調)等,處在其他樂器的「柔音」性質的地位,比起模仿小號的華麗明亮高音的D調或C調單簧管,這兩種樂器能夠發出更加甜美深奧音色,毫無疑問正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只不過,D調或C調單簧管也沒有就這樣廢掉,C調單簧管甚至還和F調單簧管一起在軍樂隊中活躍起來。在管弦樂團中,也因為其有著類似奧斯曼土耳其的「嗩吶(Zurna)」的音色,而在需要描寫土耳其風格或是軍樂隊的場景中使用。(貝多芬也曾經寫下說D調單簧管適合土耳其風格場面的文字,但卻沒有實際使用的例子)。

現在大家都知道「降B調單簧管適合降記號調性的曲子」、「A調單簧管適合升記號調性的曲子」的使用區分方法,但對優秀的作曲家來說,並不會只靠這樣的原則,而是考慮細微的音色差異或各種調性所具有的不同性格來區分這兩種單簧管的使用。比如說,莫札特會在歌劇中描述戀愛的場面指定使用A調單簧管。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以後,單簧管被當成軍樂隊的中心樂器來使用後,因為在行進中很難拿著兩把樂器走路,就興起了只使用一種單簧管的統一運動。關於這點,以後我們有空再說吧。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