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讓你的棋敵痛哭懊悔的書(006) 棋因戰而生

(2)   棋因戰而生

───為何勢力比實利更重要?

 

圍棋不是圍取陣地的比賽,而是戰鬥的遊戲

 

藤澤秀行說:

「圍棋是戰鬥的遊戲」

 

藤澤九段是我最尊敬的棋士,他的這句台詞正說明了圍棋的大原則。但是不知道這個原則的業餘棋士,倒是意外地多。

 

對將棋來說,是一種該如何有效地運用己方陣營的兵,去捉拿對方國王,可說是形態上非常清楚,就真正是以戰鬥為中心的遊戲。然而,不管怎樣,圍棋卻是給人有圍取陣地比賽的印象。

 

也是這樣,如果彼此是好對手而一天對弈了數局時,可能就會有「上一局我雖輸給你五目,但這一局卻是我贏了十目,所以是我比較強」的執著於贏幾目或輸幾目的現象。不過我要說,這樣是不太可能會進步的。

 

在圍棋的發祥地中國,即使到了現在,仍然非常堅定地認為圍棋是一種戰鬥的遊戲。之所以如此,我想應該也有很多人知道,在中國與日本,對於圍棋的勝負判定方法是不一樣的。在中國,是以棋盤上三百六十一路中黑、白子各有多少顆子是活著的來判定輸贏,就代表這是一種象徵生存競爭的遊戲。

 

至於日本的規則,則是不管終局之後有多少單官;但對中國規則來說,每一處單官也有一子的價值。終局時,雙方填滿單官,然後將雙方被吃掉的棋子填入對方的空中,再來計算盤上雙方各有多少子。

 

也是如此,在日本規則中是白棋獲勝的,在中國規則反而是黑棋贏,或反之亦然的例子是時有所聞的。

 

會有這樣規則上的差異,我在想會不會是和日本與中國的國土大小差異造成的?

 

換句話說,在國土狹小之日本的戰國時代(譯註:十五、十六世紀左右的日本分裂割據時代),各個諸侯關心的是如何擴大領土,等於是在做互相圍住土地的比賽;但在地域廣大的中國,圍棋演變成今日型態的春秋戰國時代中,群雄雖然也要擴大領土,但是需要維持防守的人民數,對他們來說才是更大的問題吧。而且中國北方還常有游牧民族的威脅,就更必須要增加己方眷屬的人屬,才能大舉進攻敵人,或是全力防守…。

 

然而,圍棋和將棋最根本的差異,在於一顆棋子就不過是一顆棋子吧。完全沒有將棋中像飛車那種具有縱橫奔馳能力的棋子、或是像香車那樣長於突進的兵種。就圍棋的棋子全部都不過是一樣普通的特色來看,怎麼看都有重視數目的大陸式步兵戰的影子在。

 

只不過,即使是同樣一顆小兵,卻可能因為下的場所不同,而具有和將棋中飛車與金將同樣強大的力量,或可能以步兵的角色結束一生。用這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說是和將棋風味完全不同的圍棋之趣味性吧。

 

那麼,在圍棋之中的戰鬥,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認為其基本道理就是「勢力之戰」。

 

比起一個兵,兩個兵比較強,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同樣的,四人比三人強、五人比四人強…。然而,這也不是說永遠都是五個兵永遠會比四個兵強。

 

因為,可能會出現五個兵中有一人戰意喪失的情形、有一人沒有站在應該戰鬥的地方,也就是有兩個人跑去陣營之外擅自行動。於是,雖然數量上是四比五,但實質上卻是四比三。所以如何能使自己的兵更有效率,以少數精銳的人力創造強大的勢力,就是圍棋中所謂的「厚勢之本質」。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