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我與柏林愛樂的四分之一世紀(068)


常常會重複出現的卡拉揚演奏曲目

 

作為指揮家的卡拉揚與作為製作家的卡拉揚

 

317開始到44日為止,柏林愛樂又如往例一樣參加了薩爾茲堡復活節音樂節。1972年的音樂節演出是以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為中心。其中崔斯坦一角是由男高音強‧維克斯(Jon Vickers)擔任,而伊索德則是由女高音黑爾嘉‧德涅斯(Helga Dernesch)所飾演。除此以外,還有華爾特‧貝里(Walter Berry,奧地利男中音/男低音)、女中音克利斯塔‧魯特維希(Christa Ludwig)以及東德優秀男高音彼得‧許萊爾(Peter Schreier,有趣的是在德語中Schreier剛好也有尖叫者的意思)等超級豪華的演出陣容。卡拉揚也如往常一樣,將歌劇製作的工作也一起自己包下了。當然,夏季音樂節或歌劇的製作也是卡拉揚自己掌握著。但對於他製作出來的結果,則有不少人抱持疑問的態度,甚至也有否定的意見出現,而這些批評與評論直到現在也都還持續著。作為一個指揮者與音樂家,卡拉揚受到絕大的尊崇與極高的好評;但作為一個音樂製作,他也不得不受到許多的批判。雖然這些批判也不見得都是對的,但不能完全無視對他製作成果的批評也是事實。


PDR_0041.jpg

維克斯(右)與德涅斯(左)的演出照片(翻拍自本書)

 

在這年春天的音樂節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詹姆士‧高威在德布西「牧神的午後前奏曲」中的長笛獨奏了。他和過去號稱柏林愛樂最佳長笛首席尼可萊(Aurele Nicolet)相比,就算沒有超越他的成就,也是絕不遜色的偉大長笛家。

 

就在我們回到柏林後沒多久的四月十七日,我們卻又要出發前往西德國內各地巡迴了。這次我們從慕尼黑開始演出,行程上雖是得在一週內演出七場音樂會,但曲目上卻都是大家都很熟的作品。仔細想想,在這幾年的演出中,卡拉揚選擇的曲目常常都是重複演奏同樣的樂曲。因為幾乎沒有演出甚麼新的曲子,對樂團來說就很欠缺新的演出經驗。從現實上來說,卡拉揚的行程的確是塞得太滿了,所以產生了根本就分不出甚麼時間來進行彩排練習的問題。然而柏林愛樂卻已經演奏了好多年熟悉到不能熟悉的曲子,也讓卡拉揚飽受批評。換句話說,他沒有去嘗試現代音樂或是新的曲目,只演奏古典樂派或是浪漫樂派的作品而招來不滿。

 

回到正題,這一年的四月三日,正好是布拉姆斯去世七十五週年的忌日。而我則在四月二十五日,暫時和柏林愛樂一行人分別,前往科堡(Coburg)。科堡是巴伐利亞州北邊的一座小城市,位置上很靠近東德的國境。但是這座城市卻擁有一座建築宏大宛如繪畫一樣的城堡,簡直就像是童話王國一樣。城中還收藏著超過三十萬幅的古銅版畫作。而我就從四月二十五日起,參加了紀念布拉姆斯室內樂之夜演出。這是以三重奏的編制來演奏的音樂會,陣容是司徒加特的鋼琴家(譯註:原文漏了姓名,可惜)、柏林愛樂的大提琴首席沃夫岡‧貝特加以及我。當晚的節目中,我們演出了布拉姆斯的第二號豎笛奏鳴曲(Sonate fur Klarinette und Klavier Es-Dur, Op.120 Nr.2)以及豎笛三重奏(Trio fur Klavier, Klarinette, und Violoncello a-moll, Op.114),中間則穿插了貝多芬的三重奏(Trio fur Klavier, Klarinette, und Violoncello B-dur, Op.11, "Gassenhauer-Trio"。譯註:由於布拉姆斯和貝多芬這兩首三重奏編制相同,所以也常常會放在一起錄音)與貝多芬的大提琴奏鳴曲(譯註:原文沒註明是哪一首)。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