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席指揮家亨得密特去世、和巴比羅利合作錄音
1963年10月24日,作為舉行柏林藝術節期間的一個節目,我們在藝術學會開了一場由柏林愛樂團員組成的室內音樂會。這場音樂會中我們演出的曲目有大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的作品(譯註:推測可能是La Creation du Monde)與阿諾‧荀白克(Arnold Schoenberg)的「昇華之夜」(Verklärte Nacht)。
在這個樂季最熱鬧的期間,我們舉辦了很多場的音樂會,而到了12月1日,我們又為了西德國內的公演旅行而出發了。這個公演旅行也是柏林文化週的一項活動。
到了1963/64年的交接之際,循例又是卡拉揚指揮的歲末音樂會了。這一年的曲目有巴哈的第六號布蘭登堡協奏曲、阿班‧貝爾格(Alban Berg)的三首管弦樂曲(Three Pieces for Orchestra, Op. 6)、以及貝多芬的第七號交響曲。
進入1964年後,這年的一月發生不少大事。首先最令人遺憾的就是保羅‧亨得密特的去世(譯註:正確來說是1963年12月28日)。因此我們於1月19日為他舉辦了追悼音樂會,擔任指揮的是歐依根‧約夫姆,曲目當然全部是亨得密特的作品。首先是「給混聲合唱的彌撒曲」(Messe,完成於1963年,死前剛完成),其次是從「瑪莉亞的生涯」歌曲集中選出的四首歌曲,再來則是「畫家瑪提斯」交響曲(Symphonie "Mathis der Maler")。亨得密特到死之前,都還來定期擔任我們柏林愛樂的客席指揮,他的去世未免太早了,讓人感到德國音樂界突然就出現了一大塊缺口。
再來是1月10日的一場有趣音樂會。這場音樂會是荀白克「給室內合唱團、管樂、弦樂四重奏的三十首卡農曲」的首演音樂會。這個作品竟然到了1964年1月10日這場在柏林的演出才進行首演,真是不可思議(譯註:荀白克1951年去世,距此時已經十三年)。這首曲子我們是和得洛爾茲四重奏合作演出的。如前所述,得洛爾茲四重奏是由柏林愛樂與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弦樂首席所組成的弦樂四重奏。這首曲子的管樂中的豎笛部分則是由我與畢爾克納擔任。
在這年的一月,對我來說還有一場很有意思的音樂會。就是我1月15日於漢堡和漢堡廣播交響樂團合作演出了史博的第一號豎笛協奏曲(Louis Spohr:Konzert fur Klarinette und Orchester Nr.1 c-moll Op.26)。如果是豎笛愛好者就知道,史博的協奏曲對豎笛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曲子。史博一共為豎笛寫了四首協奏曲,全部都是題獻給和他同時代的偉大豎笛家赫姆斯泰特(Johann Simon Hermstedt)。這些協奏曲也包含了許多身為小提琴家的史博之喜好,所以使得這首曲子的技巧對豎笛來說,變得非常困難。據說,赫姆斯泰特當時為了克服這些技術上的困難,還在自己的樂器上添加了一些按鍵(譯註:早期的豎笛只幾個按鍵,不像現代的豎笛有十七鍵)來進行改良呢。
在一月中還有三場由約翰‧巴比羅利爵士所指揮的音樂會,其中一場音樂會演奏的是馬勒的第九號交響曲。後來我們也替EMI共同灌錄了這首交響曲,這個錄音可是我們和巴比羅利爵士在過去與未來都不曾有過的唯一錄音。巴比羅利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馬勒指揮家,所以這個錄音,直到現在也是非常有名的錄音。
到了一月下旬,我們又前往英國、布魯塞爾、巴黎等地巡迴公演,到了二月初回到柏林時,還有卡拉揚指揮的錄音計畫在等著我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錄音是卡拉揚指揮下首次為DG灌錄的「春之祭」與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錄音,因此令人印象深刻。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