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參加慕尼黑音樂大賽
在雅典獲得盛大成功後,我們回到了柏林,不過回來後柏林藝術節馬上就要開始了,所以柏林愛樂又再度回到要消化許多音樂會的生活中。然而,在這期間,我卻一個人於9月10日前往慕尼黑,這是為了要參加慕尼黑音樂大賽的關係(上一次我在1957年參加過。譯注:慕尼黑音樂大賽並不是每年都有豎笛的項目)。從1959年以來擔任柏林愛樂首席豎笛的我,可不能在音樂比賽中失敗。所以我可是抱著相當大的決心去參加這項比賽的。一般大眾也是以我獲獎是理所當然的角度,來看待這次的比賽。
接下來我想先介紹一下這一年的評審:評審長是司徒加特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漢斯‧米勒‧庫來伊(譯註:他也是1957年的評審),以下還有來自博爾森(譯註:抱歉,查不到此地名的原文)的豎笛家安東‧馮‧巴比爾(Anton von Bavier)、從倫敦來的超有名英國豎笛家傑克‧布來梅(Jack Brymer)、維也納愛樂著名樂團首席(Concert Master。譯註:當時是Willi Boskovsky)的弟弟,也是維也納愛樂首席豎笛的阿弗烈得‧柏斯科夫斯基(Alfred Boskovsky,譯註:他也是新維也納愛樂八重奏的團員,在Decca中留下許多豎笛名曲的錄音)、還有一位從日內瓦來的豎笛演奏家,但是我之前並沒有聽過他的名字,叫做雷翁‧霍克斯托爾(Leon Hoogstoel)、再來則是大名鼎鼎的豎笛家優斯特‧米赫艾爾斯(Jost Michaels,譯註:他也是另外一位德國豎笛大師Dieter Klocker的老師)、此外還有一位不是豎笛演奏家的慕尼黑指揮家薩林加(Meinhard von Zallinger)等人。
比賽是從9月12日的初賽開始。我在早上被要求演奏了法國作曲家波札(譯註:原文作ボッツァー,但似乎查不到有名的法國豎笛作品是這個人寫的,因此可能是Eugene Bozza的筆誤)的一首作品與亨得密特的豎笛奏鳴曲之前三樂章。報名參加這次比賽的全部共有三十人,但能通過初賽的只有十人而已。至於在兩天後的複賽中,我演奏了莫札特的豎笛協奏曲第一與第二樂章、以及尼爾森的豎笛協奏曲。複賽後參賽者就只剩下四人了。接下來的準決賽是在複賽隔天的9月15日舉行,我演奏了布拉姆斯的第二號豎笛奏鳴曲之第一、三樂章,以及另外一首自選曲。
音樂比賽一般就是這樣,但是要如何演奏才能贏得評審的歡心,或是評審標準的重點要放在何處,我們這些參賽者根本就猜不到。因此能通過初賽、複賽等關卡,或是早早就被淘汰多少要看一點運氣,完全無法預期。我呢,總算幸運的進入了決賽。當準決賽結束後,在討論比賽結果的房間的門外,貼出了能夠參加決賽的名單;然而名單上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的名字。也就是說,經過三輪比賽後,還能參加比賽的只剩下我一個人而已了。在此,決賽的意義就在於要決定我到底應該拿到第一名、還是第二名或第三名了。我也等於是以我自己為競爭對手,期待著決賽的到來。當然這是個很罕見的情況,連我自己都覺得很奇妙;但不管怎樣,我就這樣在管絃樂團伴奏下參加了決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