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華創新任副座水野和敏專訪(3)


水:就是這樣。可是現在這種等級的日本車市現在變得怎樣了呢?

F:的確在日本的街道上看不太到這種車了。我就連試乘的機會也沒有過...。本來這種車也沒有列在「下一台車該買甚麼?」的清單之中...。

水:那麼,這種車型的日本車逃去哪裡了呢?遺憾的是,要嘛在中國、或者是印度,就是賣去了新興國家的擴大市場了。我這樣說可能很不好聽,但這就是在擴大市場中把東西搞臭似的越賣越多。但在這些市場飽和之後又該怎麼辦?該怎麼繼續生存下去?

F:嗯...。

水:日本人買的「下一階段」的車,也就是應該成為核心價格帶的車,漸漸地就被歐洲車給搶去了。但是大家都對這件事不抱持著危機感。就連天下聞名的豐田,其250萬到350萬日圓等級的市場占有率都陸陸續續被搶走了。在日本國內,這一塊是漸漸被歐洲車給打敗。所以就像斐迪南先生您說的一樣,在日本的街道上已經看不到這種日本車了。等於是被歐洲車在這一塊上突破了一個大洞。

F:就像Golf或Volvo的V40這種車,幾乎已經用不是「外國車」的感覺在買了。這樣說起來,住在我家前面從幼稚園時代開始就對汽車沒甚麼興趣的同學---曾經毫無忌憚地說過「汽車就像腳一樣」、「買進口車的傢伙只是單純想要炫耀」的傢伙,不久前也很順風地買了一台V40的說。(笑)

水:對吧?那五百萬日圓以上等級的車又怎麼樣呢?很遺憾,都被賓士、BMW、奧迪給通包了。這三家德國車廠合計起來,每個月都可在日本穩定地賣出一萬輛左右(*2014年11月這三家總共賣出11487台,JAIA的調查統計)。說來難過,那Crown(豐田)如何?FUGA(日產)又如何呢?

F:Crown還算有在振作,算是勉強打得不錯吧?

水:雖然有振作,但也不過是3000~4000輛左右的程度吧?(*2014年11月是3700輛,日本汽車銷售協會聯合會的調查統計)。你怎麼看這樣的狀況?斐迪南先生你怎麼看?日本的汽車產業的根基怎麼樣?

F:現狀是在吃美國市場吧。再來就是新興市場了。

水:沒錯,就是美國吧,然後是擴大市場。不過,可以拿甚麼去擴大市場賣呢?說難聽一點,只要有足夠的銷售能力就能賣得出去。換句話說,就是在當地有多少行銷商的問題。在這樣的狀況下,可以算是在為產業基礎打好根基嗎?只是自己漸漸往廉價產品飄移過去而已。真正收益比較好的地方都被歐洲車給搶走了。這在美國也是相同的結構。

因此這樣日本的汽車產業,就變成了美國汽車產業第二了。請大家看看Mustang(福特)吧,已經二十年沒有換過構造平台,只是改個外型越賣越便宜而已。輕型小卡車(Pickup Truck)就更糟了。搭載V8引擎的車種只要一萬七千美金就能買到,其構造平台也是三十年沒換過設計,因此開發費用或車種變更等通通不花錢,就越賣越便宜了。

F:三十年啊?已經這麼久了...。

光靠價格與油電混合車是無法領導世界的

水:繼續這樣下去日本的汽車製造業也會變成那樣。

F:意思是為了價格競爭,反而使技術進化停下來了吧。

水:我不知道大家可以觀察到日本汽車產業現狀到甚麼程度?真的認為這些價格競爭就是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基礎嗎?不是吧。即便是新興國家的擴大市場,再過個十年也會停止成長。如果美國市場也打個噴嚏,日本的汽車產業會怎麼樣?這可不是像感冒的小事喔。

另一方面歐洲的汽車製造業又怎麼樣呢?搶到了日本市場、搶到了亞洲各國的市場,歐洲本來就是他們的大本營,接下來再於美國打好基礎,就等於有了在世界各地哪裡都有可以生存下去的架構了。以整個世界來看,這不是創造了很穩固的地位了嗎?

F:不過日本也有領導世界的技術不是嗎?比如說油電混合車之類的。

水:油電混合車?講白一點,這種東西也是再過十年就會飽和了。現在只是因為搶先一步才會有市場吧。再過十年,各家車廠也都會做出同樣水準的東西了。而十年以車種循環來看也不過才兩個世代的車種而已。只要做個兩個世代的車種後,其商品的競爭力之類的東西就一定可以追上來。的確現在的豐田是很厲害,但因為油電混合車搶先而獲得的市場消失後,真的還有能夠獲得甚麼程度利潤的產品呢?大家覺得Premio或Corolla就能和其他車廠對抗嗎?先去跟Golf、賓士的A Class或V40比看看吧。

F:也就是當油電混合車完全被追上後,情勢就相當危險了吧。

水:那為何會變成這樣?為何和歐洲車廠有這樣的差距呢?就是因為日本的汽車產業的基礎構造已經落後了。

F:那歐洲和日本的基礎構造有甚麼不同?是像德國工藝那樣的東西嗎?

水:不是。歐洲的競爭力核心,是西歐與東歐的結合喔。

F:所謂西歐與東歐的結合,是指因為東歐革命造成共產主義體制的崩潰、東西德的統一左右的事情嗎?也就是柏林圍牆倒塌的時間左右。

水:就是1989年。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所謂先進國家的技術與羅馬尼亞、捷克或波蘭等國的人力資源、社會福利結合後就產生了新的競爭力。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威力。包含歐洲的汽車產也在內等等的工程企業,全部都轉移到東歐去了。

F:蝦米?不是只有工廠而已?連技術開發也移去東歐了嗎?

在西歐創造未來、在東歐創造利益

水:只有工廠?那是不可能的。斐迪南先生你這樣就對歐洲太認識不清了。他們當然有技術轉移,而且是漸漸地將技術開發移去東歐。現在東歐已經有具備了很多品質很高的勞動力與開發力了。畢竟已經經過25年了。從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到今天就已經經過了25年了。在當時十歲的小孩,經過東西歐結合而受到西歐良好的教育後,現在正是三十歲世代的中段,而成為歐洲中堅的核心工程師了。

F:在東西德統一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扭曲變化,也產生了很多社會成本,因此一直給我是西德方面來擔保東德方面債務的感覺...。

水:才不是這樣。這是因為進入歐盟的東歐人們,從就業開始甚麼權利都可以自由獲得了。以雷諾來說,現在已經有三分之一的車種是在東歐開發的了。畢竟東歐現場已經有完整良好的工程公司了。

F:三分之一...這麼多...。

水:因為那邊已經有了工廠,而在東歐也有了廉價車的開發基礎。請看看Golf等車種吧。以前是基本款的Golf先出,然後過一年再出雙門轎跑車版、再一年再出SUV版,全部的車種要出完,總共要花三年;現在在一年內就可以將所有的衍生車款一次出齊了。這就是與東歐結合後的好處。

F:那為何會演變成這樣?

水:這是因為開發上可以分工合作的關係。就是具備了核心技術的開發是在德國或法國進行、作為產品的衍生技術開發就在東歐做的合作條件。這就是現在的歐盟圈的狀態。這也是藉著東西統一,讓歐洲的汽車產也具備了很強大的力量。東歐對於西歐來說,是「社會福利便宜但人力品質很好,而且還有共同的文化」之處。具備了不僅是「製造物品」也是「創造思想」的最佳條件。

F:我記得水野先生從以前開始就說過不太喜歡用「製造物品」的名詞。

水:對,因為最重要的是創造思想。也是因為創造思想才能有國際競爭力。

F:用時間軸來看,就能明白這個道理。先進技術、基礎技術、先期開發等項目是會出現在時間軸的前方。代表「未來」的技術在德國或法國開發就好。另一方面,再來進行商品化與生產的流程。從技術來看商品化與生產,就多少會有時間回到「過去」的感覺。而所謂「商品化與生產的流程」,就是穩當地擴張在「現在」確立的技術,而是和賺錢直接相關了。

水:這些就在東歐做了。與「未來」相關的競爭力就在西歐,而與賺錢相關的「過去」就在東歐。現在的歐洲,就是用這樣的組合進行最棒的循環。

在開發汽車時,生產性與信賴性都是絕對必要的。為了生出作為產品的種種衍生變化車種,就必須在時間軸前方的德國工作,而在時間軸的另一端,則是由社會福利便宜、人力品質高的東歐進行工作。這就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和日本攜手合作的對手就是台灣

F:也就是說只有在當地生產,不足以完全發揮出國際合作的優點是嗎?

水:當然,就是要在當地建立有開發能力的組織,才能更讓「賺錢的車種更加便宜」。這也是歐洲車廠的力量根源。

F:原來如此。因此水野先生,就是要像西歐東歐那樣的組合一樣,將日本與台灣結合起來...?

水:正是。為了今後日本企業的生存,也只有這樣才行吧。

F:那麼,這就是您單純要去台灣的汽車開發公司上班的原因是嗎....。

水:哈哈哈,這種說法,真是太小心眼了。所以我才說你老是在說這種小鼻子小眼睛(原文還是小屁眼)的話啊(笑)。

* * *

是的,接下來就要發生大事了。

因為我們的水野老大,要加入台灣的公司、親自臨陣指揮了。

而且在加入台灣公司之中,還有遠遠超過「工程師就業」的壯大計畫擺在那兒呢。

接下來今天(12月12日)的下午四點,在Embargo召開的記者會結果就會公布了。到時候會連同台灣公司的具體名稱,以及讓人嚇一跳的蒐集情報一起公佈出來。

就請大家四點再來看結果吧。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