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開箱文(20)~2 完


當然比較詳細的開箱,還是得在自己的狗窩比較方便,以下的開箱照,就轉移戰地了。


2014-11-15 00.46.50.jpg
先請大家看看整個樂器盒,大小上和一般的樂器盒差異不大。上方是G調樂器盒,下方是同一家公司出的C調樂器盒,兩者幾乎一模一樣大。(或者可以說是C調的盒子太大了---我想這可能是共用性的考量)


2014-11-10 00.39.57.jpg
打開盒子後,順便替這次快遞業者全部幫我帶回的貨物一起合照---在我買了樂器後,他又「好心」地建議(俗稱「推坑」啦)我買了一些其他小物,這是全部的合照。除了樂器外,包含了一盒德式降E調單簧管簧片(據說很適合改成降A調簧片使用)、一盒正牌的降A調簧片、一個中音單簧管的束圈(其實我至今為止都是使用中音薩克斯風的束圈來代替)與V牌的M30降E調吹嘴。


2014-11-15 00.49.41.jpg
附件中除了吹嘴外,還有該公司的標準通布與木油(這個還是換成軟木潤滑油比較好...)

而且我試用了一下樂器附贈的吹嘴,是個比較開、有點難吹的吹嘴(果然還是要給吹爵士的人使用嗎?w)

2014-11-15 00.50.54.jpg
另外附贈的「脖子」(調音管,Barrel)共有兩個。比較短的是給歐洲流行的高音準使用,但比較長的那個,大約也是到442Hz的音準,也不低就是了。長度上兩者約相差2mm。

2014-11-15 00.56.29.jpg
全部組裝起來的模樣(正面)

正面值得注意的是...

2014-11-15 00.59.27.jpg
上管的按鍵系統與下管的按鍵系統完全無任何連動的設計,彼此是獨立的。順便說一下,上管的側邊降E鍵實在是長得有點誇張(這也是德式的特徵)

左手小指控制的三個鍵是E/B、#F/#C與#G/#D鍵
右手則是F/C與#G/#D鍵,構造上真的很簡單


2014-11-15 00.56.57.jpg

全部組起來的樣子(背面)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左手拇指的泛音孔,就是單純地開口,並沒有任何的按鍵環(Ring)
另外,後面的右手拇指支撐架是可調式的,這點很重要(後述)

當然,右手拇指附近是不會有德式系統那樣的低音補正鍵,不然就不「簡單」了。


2014-11-15 01.00.22.jpg
這是我調過的右手拇指支撐架,原本的位置比較高。如果不調的話,右手的按鍵會難按到不行...

2014-11-15 01.01.45.jpg
即使調過了,右手還是很難按,看看圖中手指的變形程度就知道 :)

老實說,實際裝起來,就知道這個所謂「簡單式」,其實一點也不簡單。過去我一直以為阿爾伯特式是比較接近貝姆式的系統,在查證過他的發展歷史後,才知道完全不是如此。它在指法上是幾乎完全與德式相同(相似度95%),按鍵上很多特徵也非常相似,包含很令人討厭的下管按鍵指距,真的是大到難以完全蓋住(標準德式也是如此)。特別是右手的無名指,真的是難按到不行,不事先「拉筋」一下,根本就蓋不住音孔。

指法上,在網路是可以查到,而且基本原理和貝姆是相差不多,並不難猜(試)出來;但有很多討厭不順的部分,包含右手的降B(F)與左手的F(C),都是這樣。常有人說,音階裡面最難的是C大調,在指法上對德式或阿爾伯特式來說的確如此~(嘆)

果然,傳說中換上得是單簧管後,技巧就會變差三成的說法是一點都不誇張。(請參照「德式單簧管適性測驗」)

乍看起來,全部組裝好後,除了按鍵不太一樣外,好像是沒甚麼。不過如果將它拿來和標準的A調相比的話...

2014-11-15 01.05.30.jpg
就會發現G調真的是巨無霸啊~
(左側是G調,右側是A調,型號=B牌RC)


2014-11-15 01.08.22.jpg
再把降B調(同樣是B牌RC)也加進來的話,就變成了所謂的「BAG」狀態了(有這種名詞嗎?笑)

(右起:降B調、A調、G調)

*順便說一下,德語裡的B是指降B,H才是還原B。所以稱之為BAG並無錯誤啊~


2014-11-15 01.27.21.jpg
將我目前手上的收藏大集合的話,則是這樣~
左起:G調、A調、降B調、C調(A牌)、降E調(Y牌),背後是剛大修回來、金光閃閃的中音單簧管(S牌)。

另外低音單簧管和降A調目前外借中,所以這次沒辦法加入本博物館的合照 :)

最後,放一下試音的狀況。


因為右手太難按了,所以在喉音區接回高音後,又出現找不到音漏氣的問題@@
(要適應的話,恐怕沒有個一年半載是不行的吧?)


===

相關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