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吳清源棋談(22)

 


背書


 


[有下棋才能的小孩,對棋的事物吸收起來也很快。]


對這麼說的吳先生來看,他自己又是如何呢?


[對我來說,即使是一般人覺得很難背的定石,我只要看過一次就可以記起來。]


[看一次就記起來,不會忘記嗎?]


[不會忘記。只要是圍棋的定石,一次就可以記起來。但如果是其他的書,即使看過很多次,也不見得可以記到腦中...。這對大部分的人來說,不也是這樣嗎?]


 


吳先生開始學棋,是在虛歲九歲的時候,如果算實歲的話,大概是七歲或八歲吧。這是他的父親敎他下的。吳先生的父親吳毅先生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一面在東京帝大(當時)的法科學習,一面向方圓社的中川龜三郎八段學習圍棋。


 


[所以說,我的圍棋可以說是走日本的路線學起來的。但因為這樣的機緣而造就後來能夠到日本來的命運,現在想起來真是覺得不可思議,令我感觸不已。]吳先生在"望鄉"一節中如此寫道。


 


雖然圍棋是從九歲開始學習,但在那之前,吳先生就開始接受父親的家庭教育了。


 


[因為父親是清朝末年開始求學的,所以我小時候也接受的是那樣古式的教育。也就是從小要背誦四書五經。如果沒有好好的背起來,就要唸到晚上繼續背誦,不准睡覺。可以說是很嚴格的學習方式。]


[那是大概幾歲開始的...?]


[大概是虛歲五歲左右開始的。首先是學千字文,再來就要讀大學、詩經、書經等經典並且要能背誦起來。所以這些書我大概都背過。在學圍棋之前,就是在學這些東西。從五歲到八歲,大約四年之間,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另外,還要背唐詩之類的文字...。至於背誦,用中國話來說,就叫做"背書"。]


應該是指把書籍放到背後也可以頌讀的意思吧?


[虛歲五歲的話,算是很早就開始學習了呢。]


[實歲的話,應該是三、四歲左右。古式的教育大都是依照這樣的模式,一直到十二、三歲為止,幾乎都是在背誦。]


[那小時候背過的東西,現在還記得嗎?]


[大概都記得。如果讓我稍微準備一下,我想應該可以把一本書從頭背到完。例如,論語之中何處寫了什麼樣的東西,我都知道。而文句的內容大概也都說的出來。]


 


在日本以前也是進行這樣的古代儒學風格教育。在江戶時代(1603~1867年間),甚至到了明治初期都是如此。孩子們小時候就馬上讓他們開始單純的唸誦千字文與四書五經。在開始西洋式的教育之前,也是使用和中國相同的教育法。讓還不懂內容意義的小朋友,先單純唸誦漢文並且加以背誦。將四書五經先好好地背起來,然後再反覆的學習。幼年少年期的教育,就是要先建立起精神上的骨幹。在所謂的[明治時期的人]身上,就可以看到留有這樣的特徵。我想吳先生的精神與人品,有很多也是因為這樣古式的教育所造就起來的吧。在我們之間,已經找不到像吳先生這樣年齡卻從小接受這樣教育的人了。


 


譯注:


本篇以及接下來的幾篇和過去吳先生的自傳[以文會友]等書中很容易看到類似的內容。因此我翻起來很輕鬆,各位長官們看起來可能也覺得似曾相識。


所以我補充一下江崎誠致先生所寫的[吳清源]一書中的兩個逸事,希望給大家多一點新鮮感。


1. 如果去問吳先生日本各年號的出處的話, 他都可以立刻詳盡的回答。


例如:明治是出自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大正也是出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昭和則是出自書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2.之前,從高川格先生聽來一個故事。他和吳清源先生一起參加簽名會,吳先生的面前當然是排的人山人海,但是如果從旁邊看去更是驚人:[吳先生只要一聽到對方的姓名,就能寫下和其姓名中一字相關的中國故事成語,而在簽名會場上就這樣一直的簽了下去。現在想起來,我能夠和這樣的人下棋,要贏他真是不容易,簡直可以說是想不出理由了。]


吳清源棋談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